最近我闲着无聊,补了挺多了古代小说。
文章大部分是描写古代的日常生活,因此我对这些产生了兴趣。
特地搜集了一部分来和大家分享
首先就是科举考试啦我们总能见到女主的哥哥/弟弟/未婚夫会参加这样的考试
考试具体如下
古代科举考试按顺序排列需要经过乡试会试院试殿试
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中者称为秀才
省级考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中者称举人
国家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中者称贡士
经皇上亲监考,这级考试叫殿试,——中者为进士,前三名为鼎贾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称状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其他进士称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一年有两次,称为“春闱”和“秋闱”。
由乡试由取得“生员”资格的人参加,是在各省省城(或京城)举行的考试,每三年一次。因多在秋季举行,又称“秋试”。考中者便称为“举人”,也就是俗称的“中举”了。第一名被叫做“解元”。
殿试由取得“贡生”资格的应试者参加,进京入朝上殿,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考试录取的人十分有限,只取三甲,各甲只取三名。凡考中各甲头三名的都称为“进士”。考中一甲第一名的叫做“状元”,又称“殿元”、“鼎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一般来说只要是中了进士就可以做官了,考了举人社会地位就会显著提高,免除部分徭役,上了官府不用跪,犯了法不能打,还可以做官(做官得看进士安排完了没)
爵位,又称封爵、世爵,原本是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因此爵位本来是与封建制度密切相关的。但某些国家(例如不列颠)在封建制度没落后,依然沿用爵位体系。
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后世大抵沿用公候伯子男只是各有不同。
这里特别提一下蒙古
蒙古世爵:大致有固伦额驸、和硕额驸、郡主额驸、县主额驸、郡君额驸、县君额驸等
宋朝爵位特殊的一点在于取消了世袭罔替制度,除了世袭爵位外,大多数封爵都是终身制,身死爵除。
明朝爵位“世”(世袭)与“不世”(不世袭)两种。且分为宗室和异性两类能世袭肯定是牛逼的
当然清朝是最特别的,那就是爵位每传一代就会自动降低一位,如果没有优秀的子孙,加官进爵,最后就很有可能会降至平民。
一般来说爵位由嫡长子继承,如果庶子非常优秀也会影响嫡长子的继承。
当然有爵位=有钱=有粮食=有土地=有农民,人口
最重要的就是可以纳更多的妾
其实古代平民纳妾并没有电视剧里演的那样简单。
古代纳妾法律规定:妻子嫁给男人20年之内没有生出儿子活着男人过了40之后没有儿子方可开始纳第一任妾室。
而且即使有纳妾指标,也并非什么女人都能够纳:逃亡的,地位,身份不配的,任职地的民女,都不准纳妾,尤其是女艺人,否则,60大板伺候,还得离婚。
当然官大除外
所以说古代为啥大官也罢,侯爵,伯爵也罢纳妾很多时候也是在显示自己是特权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