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出生在才子佳人小说盛行的时代,他最终写出了这一本满是儿女痴情的《红楼梦》。那《红楼梦》是否也是才子佳人模式的爱情小说呢?
才子佳人模式
什么是才子佳人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描写爱情婚姻题材的文学作品,如《搜神记》中“天仙配”的故事。《世说新语》中的韩寿偷香。到了唐代,小说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描写爱情的唐传奇《霍小玉传》、《莺莺传》。在元杂剧中,有很多描写儿女风情的戏曲,如《西厢记》、《墙头马上》。明清时期,才子佳人小说大量涌现,如《玉娇梨》、《平山冷燕》等等。才子佳人模式趋于成熟。
《西厢记》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大多是郊游偶遇,题诗传情,梅香撮合,私订终身。其结局或因命运乖违,或因小人拨弄,或出政事牵连,于是佳人逼嫁,才子遭难,但虽经波折,却坚贞如一。后来或由于才子金榜题名,或由于圣君贤吏主持正义,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
《玉娇梨》才子佳人模式的特点1、公式化结构——三段式的公式化结构
才子佳人模式一般有三段组成。首先是男女一见钟情;其次是小人拨乱离散;最后是才子及第团圆。
例如著名的元杂剧《西厢记》写的就是张生和崔莺莺一见钟情,恰遇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要强索莺莺为压寨夫人;张生在崔母亲口许婚下,依靠友人白马将军的帮助,解除了危难。不料崔母却食言赖婚,张生相思成疾。后来崔母勉强答应了婚事,却又以门第为由,令张生立即上京应试。十里长亭送别之后,张生到京考中状元;而郑恒借机编造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赖婚,要莺莺嫁于郑恒。中间一波三折,张生和崔莺莺的婚约屡次受阻。直到最后,张生及时赶来,戳穿了郑恒的谎言,两人才顺利完婚。
元杂剧《西厢记》2、概念化形象——才貌双全
在才子佳人模式的文学作品中,才子和佳人的形象也是固定的。才子相貌基本雷同,都是面如敷粉、目似朗星、临风玉树、风度翩翩,故令佳人心旌摇荡、一见倾心。佳人品貌都是闭月羞花、能诗会赋。才子和佳人都十分完美,一点瑕疵都没有。导致了许多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千篇一律,脸谱化,没有个性。
3、故事情节——曲折奇巧
才子佳人模式的文学作品非常注重情节的戏剧性效果,善于灵活运用巧合、误会、意外、计谋等手法展开情节,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红楼梦》对才子佳人模式的态度
作者批判作者在开卷第一回借石兄之口说:
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的小丑一般。更可厌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大不近情,自相矛盾。
在这一回,作者借石兄之口批判了才子佳人等书“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情节公式化,人物脸谱化。“大不近情,自相矛盾。”还批判了才子佳人等书的内容“且终不能不涉淫滥”,内容涉及淫滥,有伤风化。
借贾母之口再次批判第五十四回,作者利用贾母之口,对才子佳人模式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这些书就是一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这么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乡绅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像个佳人?就是满腹文章,做出这样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一个男人家,满腹的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看他是个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了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堵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子的小姐,又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的,就是告老还家,自然奶妈子丫头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头知道?你们想想,那些人都是管做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了不是?
贾母笑道:“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人,有一等妒人家富贵的,或者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遭塌人家。再有一等人,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邪了,想着得一个佳人才好,所以编出来取乐儿。他何尝知道那世宦读书人家儿的道理!别说那书上那些大家子,如今眼下拿着咱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那样的事。别叫他诌掉了下巴子罢。
贾母的批判更是鞭辟入里。不仅批判了才子佳人模式文学作品中不符合社会现实的巨大漏洞,而且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些失意文人的畸形的创作心理。
第一个是妒富心理。“编这样书的人,有一等妒人家富贵的,或者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遭塌人家。”
第二个是欲望满足。“再有一等人,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邪了,想着得一个佳人才好,所以编出来取乐儿。
87版电视剧《红楼梦》贾母脂砚斋对才子佳人模式的批判和讽刺甲戌第一回眉批:
可笑今日小说中满纸闭月羞花等字。
甲戌第一回眉批:
最可厌野史中貌如潘安,才如子建。
甲戌第二回眉批:
可笑近时小说中,无故极力称扬浪子淫女,临收结时,还必致感动朝廷,使君父同入其情欲之界,明遂其意,何无人心之至。
甲戌第三回眉批:
最厌近之小说中,不论何处,满纸皆是红娘、小玉、嫣红、香翠等俗字。可笑近之小说中有一百个女子,皆是如花一般脸面。
脂砚斋的点评,再次批判了才子佳人模式中千篇一律的弊病。还揭露了才子佳人小说中,“极力称扬浪子淫女”,而结尾非得编出皇帝赐婚这样不切实际自我欺骗的大团圆结局。
宝黛爱情是才子佳人模式吗?
宝黛爱情的产生原因1、前世姻缘
第一回: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在五内便郁结着一股缠绵不尽之意。
林黛玉的前生就是这棵绛珠仙草,贾宝玉的前生就是神瑛侍者。神瑛侍者对绛珠仙草有灌溉之德,所以林黛玉下世投胎,是为了偿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德。这是二人前世的姻缘,让他们在这一世彼此第一次见面就有了好感。而黛玉从见到宝玉的第一天,就开始为他流泪。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宝黛2、耳鬓厮磨两小无猜日久生情
第二十八回宝玉叹道:
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玩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收拾的干干净净收着,等着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替丫头们都想到了。我心里想着: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别人好。
林黛玉自小孤身寄居贾府,就和宝玉跟贾母住在一起,日常饮食起居都和宝玉一样。两人天天在一起,耳鬓厮磨,两小无猜,一起长大,是很纯粹的兄妹之情。只是到了后来,两人长大了,这种兄妹之情才慢慢转化成男女之情。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宝黛宝黛爱情与才子佳人模式的区别1、爱情的产生——一见钟情VS日久生情
才子佳人模式都是才子和佳人偶遇,一眼看上,一见钟情。这种爱情纯粹是凭感觉产生的,两人以前根本不认识没见过,就凭第一眼就产生了情愫,这种感情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和岁月的沉淀,纯粹是基于情欲而产生的好感。相对来说是比较脆弱的。
而宝黛爱情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琐碎中慢慢积累产生的,由亲情慢慢转化成爱情。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磨练,具有持久的顽强的生命力。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宝黛2、爱情的发展——非理性的激情VS理性的温情
才子佳人的爱情,第一次见面就一见钟情,然后就私定终身。两个人缺乏互相了解的时间和机会。这样的感情是非理性的甚至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比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就因为做了一个梦就为情而死为情而生。这样离奇的情节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它不仅超越了理性还超越了常识。
而宝黛爱情基于深厚的亲情、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它是理性的日常化的生活化的。
如果说才子佳人的爱情是绚丽的流星,那么宝黛的爱情就是稳定的恒星。
戏曲《牡丹亭》杜丽娘3、爱情的结局——浪漫的圆满VS现实的残缺
才子金榜提名后与佳人洞房花烛的大团圆是才子佳人的固定模式。尽管各个作品的人物、情节不相同,但其大旨无非是“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最后是“天子赐婚,宰相嫁女,状元探花娶妻:一时富贵,占尽人间之盛”。
《红楼梦》没有采用这种大团圆的结局。而是安排了黛玉香消玉殒、泪尽而亡,宝玉看破红尘、皈依佛门的悲剧结局。曹雪芹摒弃了大团圆的情节模式,没有故意粉饰太平,而是回归现实的生活,直面人生的悲剧,清醒地展示了现实的残酷和无奈。使得《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87版电视剧《红楼梦》黛玉《红楼梦》对才子佳人模式的继承和超越
《红楼梦》对才子佳人模式的继承《红楼梦》和才子佳人模式的文学作品一样,都认可男女之间自主产生的爱情,认为这种感情是合理的真挚的,并且用华丽的篇章讴歌了这种感情。让人为之动容。
《红楼梦》对才子佳人模式的超越1、人物形象由单一的扁平的形象转变为多面的立体的形象。
才子佳人模式的文学作品,人物形象苍白,千人一面。女主人公一个个都是才貌双全的绝代佳人。是单一的扁平化的形象。而《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非常丰富。黛玉、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湘云、凤姐等,形象出身不同,性格迥异。并且各有其缺点。黛玉专情但爱耍小性子、宝钗宽和但有时冷漠、探春精明但寡情、凤姐能干但刻毒……她们是多层面的立体的形象。
87版电视剧《红楼梦》2、故事结构生活化
《红楼梦》的故事结构不再追求奇巧曲折,而是注重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在琐碎细小的日常生活中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3、“欲”向“情”的升华
才子佳人模式的文学作品,正如《红楼梦》在第一回中批判的那样,“且终不能不涉淫滥”。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私定终身,逾墙钻穴,幽期密约。置伦理道德于不顾。
而《红楼梦》中宝黛爱情,自始自终都遵守着伦理道德,没有任何偭规越矩的行为。他们的爱情,是纯粹的精神恋爱,洁白无瑕,超尘脱俗,没有任何肉欲的气息。
结语
以描写男女婚恋为创作题材的作品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才子佳人模式”。《红楼梦》站在历史的高度,继承并超越了传统才子佳人模式的爱情,描绘了在不违背“礼”的范畴下,一种从日常生活中慢慢积累起来的理性的爱情。表达了《红楼梦》作者一种新的爱情观。爱不是非理性的情欲,也不是基于情欲的男欢女爱。而是理性的关怀体贴、理解宽容、恒久忍耐、慈悲恩义。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宝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