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自己亲自经历,都不是真懂,这就是为什么要知行合一的原因。
——坤鹏论
接下来的这两天,《会饮篇》的学习分享进入到尾声,坤鹏论会先介绍该对话录最后部分的内容,然后再讲讲一些心得体会。
一、众人皆醉,唯苏格拉底独醒
阿尔基比亚德结束了对于苏格拉底的颂辞后,大家“对他的坦率发出一阵大笑,因为看来他对苏格拉底还未能忘情”。
接下来就是一段二十多岁小鲜肉阿尔基比亚德和五十多岁老男人苏格拉底的打情骂俏,而三十多岁帅哥阿伽松很好地担当了配角进行配合。
阿尔基比亚德提醒阿伽松不要像他和其他少年那样受了苏格拉底的骗,不要吃一堑才长一智。
苏格拉底则表示,你根本就没喝醉,“否则你不会那样仔细地转弯抹角,来掩盖你说这番话的本意”,你呀,“就是把我和阿伽松拆开,因为你认为我只该爱你,阿伽松和另外一些人只能由你来爱,不能由另外一个人爱。”“亲爱的阿伽松,不要中他的计”,“不让任何人离间我们俩”!
阿伽松配合道:“苏格拉底,我也猜到他夹到我和你中间来,是想把我们俩分开,他不会如愿的,我来贴着你坐着。”
阿尔基比亚德叫道:“天哪,你怎么又遇到这个人!他以为自己一定会处处占我的上风。我的好人儿啊,还是让阿伽松至少待在我们俩之间吧。”
苏格拉底答道:“那不行,因为你称赞过我,而我现在必须称赞我右边的人。如果阿伽松坐在你右边,他就应该把我重新称赞一次”,“请不要妒忌年轻人受到我的称赞;因为我有强烈的愿望要颂扬他一番。”
阿伽松表示:“我现在绝不能原地不动,必须换个位置,好让苏格拉底颂扬我。”
阿尔基比亚德无奈地说道:“还是老样子,只要有苏格拉底在场,别人休想接近一个美少年。现在他又找到一个轻松的、好像有道理的借口,声称阿伽松必须挨着他坐!”
这时突然一大群酒徒一哄而入,坐下喝酒,将会饮原来的秩序和节奏全部打乱,成了毫无秩序地彼此劝酒,喝得不可开交。
最后,大部分人“走的走了,睡的睡了,只有阿伽松、阿里斯托芬和苏格拉底还醒的,用一个大杯子从左传到右喝着酒,苏格拉底和他们俩谈论着。”
他们谈论的内容主要是“苏格拉底要想迫使他们承认同一个人既能写喜剧又能写悲剧,一个有才华的悲剧作家也是喜剧作家。”
另外两个人最终被迫同意这种看法,因为他们实在太困了,不同意的结果就是被苏格拉底拉着一直说下去,辩论到底,没完没了。
《会饮篇》的结语意味深长:“苏格拉底把他们安顿好,让他们睡得舒服一些,然后起身离去……在吕克昂洗了澡以后,他像平常那样度过了一天,到晚上才回家休息。”
柏拉图设计这个结尾所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是,众人皆醉,唯苏格拉底独醒,而这份独醒就在于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和哲学人生。
二、苏格拉底的知行合一
所有颂辞全都讲完,现在让回头看其他人的颂辞,不难发现他们确实如苏格拉底批评的那样:
并没有“对所颂扬的东西说出真话,以此为基础,然后从其选择出一些最美的部分,把它们安排成最美的样式”;
而是“把一切最优美的品质一齐堆在所颂扬的对象上,不管是真是假,纵然假也毫无关系”;
你们“每个人只要做出颂扬爱神的模样,并不需要真正颂扬他”;
“你们费尽力气把一切都归到爱神身上,让他是这个样子的,产生了这样的效果,以此显示出他是最美的、最出色的。”
这些都只不过一篇富丽堂皇、斤斤计较辞藻的颂辞,却不是真话,不是老实话。
除了苏格拉底外,也只有阿尔基比亚德做到了对所颂扬的苏格拉底说出真话,并且从中选择出了一些最美的部分。
更为关键的是,他的每一个赞颂都有着相应的事例进行佐证。
所以,阿尔基比亚德的颂辞是知行合一的,更证明了苏格拉底是知行合一的。
阿尔基比亚德颂辞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多个鲜活的实例来证明:苏格拉底的爱情与品德的主张与他的实际行动是如此的密切一致,绝非说一套做一套。
所以,综观下来,会饮的几位发言者中,似乎只有苏格拉底能够对爱情保持清醒的头脑,是一个真正将高尚的思想用到言行上的人,在别人还停留在言语的时候,他已经沿着自己描述的朝圣之路——爱的阶梯不断攀行了。
并且从爱的阶梯的描述可以看出,其中的关键是攀登,而它其实就是实践,所有真理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所有的伟大都源于最渺小的坚持,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行、去做,才能登顶。
我们一般认为,哲学是一门关乎思想的学问,哲学家重视的是对逻辑的推演、对概念的应用,以及对伦理和政治的深入思考,但是,柏拉图却借阿尔基比亚德之口,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知行合一的伟大哲学家形象。
阿尔基比亚德于对苏格拉底的赞美,就是对这样一种形象的称颂——知道节制、知道勇敢、热爱智慧只是一个层面,而如何将追求美德、追求智慧当作人生的最高目标去实践,则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
柏拉图告诉我们,哲学其实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只有真正将深刻的思想践行出来,哲学才能实现其价值,只有这样的哲学家才是真正的哲学家。
其实,从概率法则的角度思考也很简单,任何的知其实都是知道可能性,但是可能性到实现是需要实践的,是需要真刀真枪干的,否则它永远都只能是脑中口里虚幻的可能性罢了。
正如黑格尔所揭示的,真理是在发展探索中被不断掌握的,只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我们才能掌握真理,真理服务于生活,真理是在生活的探索中被掌握的,同时在求真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在探索科学的真理,也是在探索做人的真理。
也就是说,哲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的运动和发展,而且蕴含着极其深刻的生活体验。
哲学高于生活,但绝对来源于生活。
真正在人身上所能实现的智慧,其实是一种对理念生活的践行:只有亲自去经历它,智慧才算真正在我们身上实现。
不过,阿尔基比亚德也用自己亲身的经历让我们感同身受:追求智慧的过程就像追求爱情的过程一样,是一件相当让人“撕裂”的事,所以,它非常难以实现。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如阿尔基比亚德,在思想上,我们都向往苏格拉底所说的那种追求至善的生活,可是,一旦融入现实,我们往往经受不住荣耀的诱惑,被名缰利锁所束缚。
能像苏格拉底一样将追求智慧当作自己的生活来践行,“找不出任何今天的人或者古代的人来跟他相比”,何况是在那个时候属于凤毛麟角,就算是整个人类历史以及如今,更是一模一样的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如今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革命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异常快捷,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的话语广泛地散播出去,它所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人们可以前所未有地只言不行,更容易地做一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甚至这样的人反而能够比别人更快速地获名获利。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不少只会说不会做的人反而活得如鱼得水,这就是主要原因之一。
简单讲,人家充分认清了信息的本质以及信息革命的核心,借助信息技术,利用“人是万物的尺度”,运用修辞学,只消“花言巧语”便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同。
所以,信息时代,你还不知不学些哲学、修辞学、信息论,就只能惆怅地感叹“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然后为怀才不遇的自己而怨天尤人,最终沦为一枚碌碌无为者。
当然,坤鹏论请你笃信,在这个概率世界,唯一的真理就是干,就是JustDoIt,人生所有终极考验考验的都是实践能力,懂些哲学、修辞学、信息论不是让你朝着口贩子努力,而是明白其中道理,以便更加坚定地走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即使很黑暗、很孤独,你仍然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提灯前行。
同时,这也为我们看清别人的最简单办法——不听他是怎么说的,只看他是怎么做的。
就像那么多培训班,那么多专家、讲师,用这个标准简单一过滤,能够剩下的就没几个了。
三、知识、爱、美德是生育出来的
在《会饮篇》中生育这个概念是个重点。
它又被苏格拉底分为身体的生育和灵魂的生育。
前者指的是用传宗接代的方式追求永恒,用现代科学的话就是将自己的基因世世代代传下去;后者则是以荣耀、美德实现不朽,苏格拉底、柏拉图就是这样的典范。
细品灵魂的生育,我们就会发现,它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灵魂回忆说,大家可以回看《读美诺篇学习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上)》、《读美诺篇学习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中)》、《读美诺篇学习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下)》复习一下。
简言之,灵魂回忆说的中心思想是,知识不是被传授的,而是被回忆的,灵魂不死,灵魂轮回,所有知识早已经在灵魂中,只是被暂时遗忘了,所以最正确的教育之道不是灌输,而应该是帮助学生的灵魂回忆起来,也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灵魂中将知识生育出来。
所以,苏格拉底将自己比喻为知识的“接生婆”,而非知识的传授者,就是因为他坚信,知识不是交换的,而是被自己生育出来的。
苏格拉底是人性本善的笃信者,在他看来,美德与知识一样,也早已被灵魂见识过,并被保存在了灵魂深处,所以,美德也不是被给予、被教授的,包括教一个概念,教一个说法,教一个视角,观看他人所谓美德的方式,这些都无法真正让人拥有美德。
美德,同样也只能靠自己从灵魂中回忆、生育出来,这个生育过程可以是自己完成,当然一个好汉三个帮,最好的办法还是由具有美德的人来辅助、引导、“接生”,让自己更好地在爱的阶梯上攀登向上,最终见到至善至美的美的“相”、美者、美本身。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请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