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与董宇辉对对碰回溯余华长篇小说起

治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kycg/160210/4769980.html

近日,余华和董宇辉在北京五道口的PAGEONE书店相聚,开启了一场万众期待的直播。他们要聊的作品是最近刚刚推出新版的《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是余华的首部长篇小说,时隔多年再次重读,他才意识到这是他“长篇小说写作的奠基之作”,是此后5部长篇的“源头”。直播当晚北京秋雨淋漓,恰巧与对谈主题完美呼应。此次直播场地选在PAGEONE五道口店,是因为这里正在举办“在时间里活着:余华长篇小说作品展”。现场展出了余华迄今为止创作的6部长篇小说,包括《在细雨中呼喊》的全球不同版本和创作手稿。余华和董宇辉从《文城》开始,一路回溯,边走边聊,仿佛走过了余华创作的三十余年时光,也走过了小说跨越的百年历史,最终来到了一切的起点:《在细雨中呼喊》。《在细雨中呼喊》开始创作于年,彼时余华30岁,第一次尝试创作长篇便一鸣惊人。这是一部有关时间与记忆的小说,也是一部少年心灵成长史,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它写出了每个年轻人都经历过的彷徨苦涩与无所适从,将少年人的隐秘心思与细腻情感统统捕捉到了光芒万丈的文字里。去年,董宇辉将《活着》推荐给直播间的70多万网友;如今,恰逢30岁的他与《活着》的作者见了面。

余华:我遇到了一个严格的老师回忆起《在细雨中呼喊》的创作经历,余华坦言,当时遇到了一些挫折。小说初稿写完有十七八万字,前一半他觉得很好,后一半却不太满意。他怀着尝试的心态交给了《收获》编辑部。没想到,当时《收获》的编辑李小林要求他必须修改后半部分,并对他说,假如你不是余华,是别的作者,我马上签发。正是这句话成功“拿捏”了余华,让他感到自己被寄予的厚望。他大刀阔斧地将初稿后面的七八万字全部删掉,耐着嘉兴盛夏的酷暑,在不到两个月内重写了小说的最后两章。那段时间余华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写作,写完后将十七八万字全稿誊抄一遍,便跳上火车把稿子送到了《收获》。几年后,李小林在电话里告诉余华:你在我们《收获》一发小说,我就认定你是我们中国最好的作家之一,所以我对你的要求就是要高。余华至今仍非常感谢李小林,感谢自己遇到了一位严格的老师,逼着他将作品打磨到最好。董宇辉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感到它和余华之前中短篇的风格十分不同。相比于之前先锋时期的暴力与冷酷,《在细雨中呼喊》显得温和细腻许多。余华回应道,这种转变并非事先计划,而是在创作过程中自然出现的。一个作家写出自己以前没有写过的东西,往往不是计划出来的。

写的是多数人的孤独小说对“孤独”这一主题的呈现是最触动董宇辉的部分之一,也是当代年轻人最有共鸣的一点。不被家人关心的孤独,不被同龄人理解的孤独,暗恋的孤独,面对不确定的世界的孤独……书中写到了各式各样的孤独,余华将其总结为一种“被排斥”的孤独。当人们渴望被他人理解而不得时,当人们想要融入一个群体却不被接纳或遭到忽视时,就会产生这种孤独感。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孤独,小说中写的正是这样的孤独。另一种孤独是少数人的孤独,是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的孤独,是一种奢侈的孤独。在厌倦了外界的喧嚣后,有的人选择回归自己的内心,享受孤独。对于余华来说,他的孤独有一部分曾来自于自己的作品不被理解、遭受批评的时候。不过他渐渐也习惯了批评,如今已可以从容应对。有很多批评纯粹是情绪发泄,“但还是有一些批评对我是很重要的”。总的来说,“真正靠谱的赞扬和靠谱的批评一样少”。他愿意把一切交给时间去评判。

余华谈史铁生:一个特别好玩的人广交朋友是排解孤独的好方法。聊到交朋友的原则,余华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与好友们的趣事。他认为朋友在一起首先要愉快,他的朋友里就没有沉闷的人,苏童、莫言、史铁生都是特别幽默的人。几个朋友在一起,“能够把那些有趣的话题不断往下进行,而不让它掉到地上去”。他回想起有一年大年初一,朋友们一起去史铁生家打牌,分两方对阵,在自己这方马上要赢的时候,一旁观战的史铁生加入战局,竟力挽狂澜,帮另一方反败为胜,于是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这笑声至今仍留在余华的记忆里。写出了友情中的占有欲《在细雨中呼喊》对友情的描写十分细腻动人,其中被讨论最多的是叙述者孙光林和苏宇的友情。苏宇是孙光林的同学苏杭的哥哥,在孙光林想要加入苏杭的朋友圈却惨遭侮辱的时候,是苏宇将他拉出了痛苦的深渊。月光下,两个少年敞开心扉吐露心声的场景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令余华吃惊的是,小说发表大约十年后,竟然有人认为这两个少年之间存在一种类似爱情的情感,这是他在创作时完全没有想到的。最近他重读这本书时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仍然认为自己写的是友情,但他也能理解读者们的想法,因为“友情有时候和爱情一样,有一种占有欲,而且是排他性的占有欲”。就像人们常说的:我最好的朋友不能和别人的关系比我还好。“我在写孙光林和苏宇的友情的时候,把他们对友情的占有欲写出来了。”这种情感非常真实,正因如此,它才能打动无数读者。余华还提到了这部小说的另一个特点:它是余华所有长篇中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写了五代人。但它并非按照线性时间顺序按部就班地铺陈,而是用叙述者碎片般的回忆浓缩了漫长的时光。董宇辉则提到,余华用独特的文字描述出了一种被人们广泛感知到的心境或者愿景。小说中有许多金句广为流传,人们将它们摘抄并分享在社交平台上,就像分享自己的心情。

余华:写作其实就是发现,阅读就是在别人的镜子里看见自己无论是风格的变化,还是金句的创造,余华都归结为是写作中的偶然产生,无法规划或设计。“好比是你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这边有这样东西,那边有那样东西,是在逐步地发现。写作其实就是一个发现。”“作家的写作就和你在生活中的经历一样,没有经历哪来的生活。你在写什么的过程,就是在经历了什么。”他给年轻写作者的建议是,首先要写,“只能不断地写下去”。第二要经历。他发现自己的学生中,不少人从幼儿园读到博士,一直没离开过学校,他们最需要的是生活经历。更重要的是,要有把生活经历转化为心理经历的能力。这意味着,要有足够深刻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同时还要懂得延伸和联系。“任何经历你不能让它是孤立的,它应该是走在路上的,而不是在屋子里的,它应该在路途上遇到另外的不同的一个一个的经历。有些经历是你自己的,有些经历是别人告诉你的,还有一些经历是你在书上看来的,最后它们全部结合起来以后,都属于你的经历了,因为他们都装到了你的脑子里去了,装到你的情感里去了,装到你的心里去了,都变成了你的经历了,这个时候你人就丰富了。”阅读文学作品也一样,都是从别人的生活中看到自己。“在别人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形象,这是读小说最有乐趣的地方。”董宇辉也表示,“看小说给我弥补了很多”,“我逐渐意识到,人其实很丰富,很复杂,没有简单的一句话能总结”。《在细雨中呼喊》是一部既年轻又经典的作品。主人公在成长中经历的种种遭遇,许多人在年少时都曾经历过。当我们尝试理解书中人物的命运时,便也找到了那面照见自身的镜子。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内心和外部世界同样复杂,也由此带着更加宽广的心境走向更加开阔的人生。这或许就是经典作品的力量。

记者:徐征编辑:徐敏校对:杨荷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5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