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称之为“国产轻小说”,不如说是中国日漫爱好者的业余仿制。
轻小说虽是日本动漫文化的后起之秀,却早已成为和前辈们平起平坐的存在,之前ACG的叫法变成了ACGN,足见其非同一般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
虽然对很多国内爱好者来说,轻小说乍一看就是“起点文”的玩法,但作为日本土生土长的快餐文体,轻小说与一般的通俗文学、网文等,其实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首先,轻小说主要受众的界定非常狭窄,是喜欢动漫的、喜欢萌元素的、喜欢阅读小说的、以学生群体为主的男性。条框看起来貌似很多,不符合娱乐文化“需符合大众审美”的要求。但众所周知,符合这些条件的消费者在日本并不算少。
(年《这本轻小说真厉害!》前十位作品)
以日本最受欢迎的轻小说作品为例,这些作品无一不是包含了后宫元素和萌元素的男性向作品——虽然它们在IP化后有了更广泛的受众,但赋予其基本商业价值的主导,必然是喜欢萌文化的男性年轻人。
(起点网都市分类年9月排行)
而通俗文学则不然,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文学类别,即便单独把起点文拿出来,其下也被分为了各种不同的类型,以对标不同的读者群体。
严格意义上讲,轻小说的目标用户,只是与起点平台“奇幻”、“都市”一类频道的用户有所重叠,和“女频”、“历史”甚至“仙侠”频道,都没有太大关系。
(“名作之壁”《无限斯特拉托斯》)
同时,轻小说素来有“买插画送厕纸”的美誉,简单轻快的文字配以好看的封面和插图,是轻小说的一大特色。而即便是《全职高手》,在官方动漫作品出现之前,里面的角色也从来没有一个具体的官方设计。
另外,在更新模式上,轻小说和网文也有本质的不同。虽然最近有《哥布林杀手》一类基于网络连载的作品,但轻小说仍主要以文库版实体书的形式,按季度出版。
因此,将轻小说简单地跟起点文甚至网文对等,是非常不严谨的。
国轻是日本动漫文化在国内广泛传播的必然结果。前文已提到“轻小说”是诞生于日本的一种典型性文体,那么国产轻小说在初步阶段,在没有发展出独立的风格前,那自然就是“中国人模仿日本人写的轻小说”。
国轻的起步也有数年之久,却仍然处在最初级的“模仿”阶段。
(SF轻小说9月排行)
轻小说虽然没有标准化的文体格式,也没有特定的内容题材,但有非常多符号化的标志性元素,如“魔王与勇者”、“妹妹”、“异世界”等等,和简单粗暴的标题吸引眼球。
而国产轻小说在这个网文文化极度发达的中国,却并没有受到很多影响,无论是常用题材还是故事套路……甚至那股浓浓的日式中文翻译腔,都很好的保留了下来。
既然用了“轻小说”这个名字,那将原本轻小说应有的特色保留下来是理所应当的,但“保留”从来不是“照搬”。这篇文章旨在指出这个普遍现象,不想冒犯任何一个付出过汗水的作者,所以不会举出具体的案例。
(轻文轻小说9月热榜)
国产漫画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模仿时期,并已经慢慢走出了自己的风格,也正是在取其精华的同时有了自己的特色,才能逐渐被市场所接受。
但和漫画不同的是,中国的网文产业非常发达,所以才会有“起点领先日轻20年”的调侃。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一个中国写手的文字读起来却如同在看日本的翻译作品,从情感上就让人难以接受。
理想的国产轻小说,应该是“含有动漫元素或萌元素的通俗文学”,而不是从叙事套路到遣词造句都完全照搬的拙劣模仿。换句话说,如果国轻在五年后依然没有形成真正独立的分支,那这个产业还是否有良好的前景是值得商榷的。
(某国产起点小说同人图)
如今的现状,是那些发展出同人文化的大众向网文,比所谓的“国轻”更加具有国产轻小说的理想气质。
“国轻”在脱离了编辑、审核、修正、出版这一套标准流程后,和起点文唯一的区别不过是带有二次元噱头而已。虽说写作模式和文章质量并没有直接联系,但“慢工出细活”、“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亘古不变的道理,在九成情景下都是适用的。
我们与其称之为“国产轻小说”,不如说是中国日漫爱好者的业余仿制。现在“国轻”的整体质量还不足以形成一个具有分量的独立分支,或许偶尔会出现那么几部良作,但实在没有到达能引人注目的水准。
当下看中这块“肥肉”的商人并不算少,今天国内能一口叫出名字的轻小说网站也有四五家,可至少在表面上看不出各家有什么“远大”的发展战略,首页上充斥着的俗套作品推荐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过市场需求决定供给,现有的存量用户爱看怎样的作品,那作者和运营方为了生存,也只能给你怎样的内容,这就是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即是说,国产轻小说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停地出现爆款来打破这个僵局。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拔高读者品味,并为行业带来更多商机,也能更好地激发有潜力的作者的创作动力。
(这时候如果举正面例子又会变成软广,这让笔者很无助)
然而目前有能力又有爱的作者都跑去写正儿八经的动漫向网文了,人家可从来没说过自己的作品叫轻小说啊……
编辑
Caa
图
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