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天牛酱对于轻小说这个板块了解甚少,文章标题中的这两个问题其实也是困扰天牛酱挺久挺久的。
很多人都说现在日本的轻小说圈跟我们大天朝盛行的网文起点文圈很相似,起点文以前倒是看过不少,至于轻小说还真是近些年来才注意到的文体,这两者虽说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有着显著的区别,即塑造角色和构造情节情感的侧重度。
网文的限制比较少,受众人群也不局限,所以角色是为故事服务的,情感不需要太过细腻但是情节一定要具备冲击性;日轻则需要经过先审后发的程序,受众人群多为年轻人,故事为角色服务,一些网文里一带而过的小事在日轻人物眼中可以成为值得纠结很久的大事。
当然,最主要的区别,还是买插画有没有厕纸送?
这就回到我们标题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了,插画是轻小说一定具备的特点吗?答案显而可见,当然不是。举个前些日子刚说的《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就是全程没有插画的轻小说,杉井光的《请记得我》也同样是没有插画的。
只不过插画对于轻小说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有不少人会根据插画给自己的第一印象来作为挑选轻小说的标准之一,调侃轻小说是买插画附赠的文字也可见一斑了,插画相当于是轻小说的第一次人设,根据作品里人物的描绘进行具象化,之后如果动画化的话,也起到引导的作用。
能够动画化,也是轻小说取得一定程度成功的印证,那么就很容易造成轻小说是动画产业的附属产物这种错觉,天牛酱不止一次强调过自己在轻小说板块的知识欠缺,和先接触漫画再接触漫改动画不同,天牛酱是先接触轻改动画才知道有轻小说的存在,所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是动画产业的发展才带来轻小说这种文体的盛行。
实际上,轻小说和动画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关系,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轻小说这种文体就于恋爱、科幻、日常和奇幻小说之中诞生了,结合那个时代日本的社会背景,虽然一方面经济正在发展,但是与此同时社会矛盾和社群压力也逐渐激化和增大,文学向来和时代背景有脱不开的干系,我们从小诵读的大文豪鲁迅先生不也弃医从文来拯救国人么?就是这个理没跑了。
那个时候的日本很多文学都是面向成年人的,也就是青年人是被忽略的人群,年轻人在那个社会之中,即使不愁吃穿但也需要一些情感寄托和发泄,这个时候轻小说这种文体的出现,给了年轻人在虚拟世界里喘息的生机,看起来美好的恋爱后宫校园,科幻未来巨大的机器人,异世界穿越有了超能力,等等空想,已经足以用来对抗现实了。
上个世纪动画史上有一部著作,对之后的ACG圈有着深远的影响,即《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开播,创造了以主角和他的小伙伴之间的小小社交圈作为延伸到社会人群乃至世界的特殊叙事体系,现在我们也仍旧能在很多作品看到这种体系的应用。
自七十年代轻小说出现之后,经历了十多年才慢慢和动画有来有往,在九十年代的时候陆陆续续有轻改动画的出现,发展到二十一世纪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互补关系,而且我们需要清楚一点,是动画需要轻小说多一些,因为漫画已经不足够满足动画的需求了,动画原创也比较有难度,所以动画开始向轻小说产业发展,不然根本无法赶制出那么多部季番出来呈现给观众。
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是“轻”呢?这个字到底代表着什么呢?现在天牛酱的理解是,可以约等于“随意”,相对于“厚重”的“轻盈”,我们阅读轻小说时最应该避讳的就是现实感和真实感,用阿虚说的话来讲就是在虚构的故事中寻找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
阿虚这句话有些绝对,但也不无道理。轻小说发展到现在,其实我们都很难去总结出一个确定的死定义,轻小说是很有灵性的一种文体,它其实早就跳脱出小说类型、题材选择、文学手法的框架,是真正意义上完全考量读者的文化需求,然后用更加高明的技术来满足读者的一切要求。
“轻”在起初发展之时甚至可以理解成为“流行”,也就是“大众文化”,但随着轻小说的完善发展,可以说是离“流行”更远了,形成自己的一套语言表达方式和故事构造结构。
从《凉宫春日的忧郁》之后,这种“小众”的孤独感觉就更加明显可见了,主角所展现出来置身事外的孤单,举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就是大老师了,随时准备自爆的满口哲理大老师,所代表的那一类轻小说主角,也是里程碑式的种类。
这种弱化主角的气场,显然和漫画市场的各种引人注目主角,是完全相反的做法,自然就和“流行”渐行渐远,但是谁都无法断定流行与否和好坏之间的必要联系,现在轻小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蛮流行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