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拿到国际大奖的农村电影,让赵本山的

文/马庆云

中国院线电影最近这些年发展迅猛,各类题材蜂拥而至,票房走势也非常喜人,可是,另一面,则是中国电影人对农村叙事开始非常陌生化,没有办法对这个广大的农村区域进行影像化的表达。

而东北黑土地上,以赵本山老师的二人转演员们,在做乡村喜剧的时候,将所有的农村生活场景滤镜化,让一切生活桥段都充满无边的乐趣。因为《乡村爱情》电视剧连续十部的大火,也造成不少的创作者们,在抒写农村的时候,开始变得“乡村爱情”化。比较典型的例子,便是河北作家关仁山老先生。他在自己的长篇小说《麦河》中,展现了“乡村爱情”小脚老太太裹脚布的特点。

这种又臭又长又没价值的叙事方式,让中国的乡村成为影视观众所陌生的地方。商业片显然不愿意垂涎这个地方。而不少作家,也不再会写农村。好在,我们还有一批坚守农村叙事的创作者们,他们的作品带来了坚挺的乡村叙事。

最近几天,刚刚可以网上免费观看的电影《清水里的刀子》值得向大家推荐一下,这是一部对《乡村爱情》做非常有价值的弥补的作品,可以带影迷进入另一种更为真实的乡村世界。

《清水里的刀子》,是青年导演王学博的第一部长篇院线作品。王学博在以前,做过《清水里的刀子》一个短片,这次的长篇,算是奔着可以上映去的。这部电影,年拿到了釜山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新浪潮奖。此后,拿到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的年度新锐导演奖,马拉喀什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夏威夷国际电影节的亚洲电影促进奖。年,中国导演协会给了王学博青年导演奖。

这部电影算是获得了不少的国际奖项殊荣。而该片是根据石舒清的同名原著小说改编而来。说是同名小说,实际上,石舒清的这个《清水里的刀子》是作品集,同名的这篇,只是一个有八页上下的短篇小说。故事也十分简单,讲的是西北农村,一个老农死掉了相守几十年的妻子,在是否拿家里唯一的牲口老牛祭奠的问题上,产生了犹豫。

石舒清是西北作家中非常值得认可推荐的一位。他在中国作家群中,依旧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或者说,我们的中国文学,并未真正重视西北作家,尤其是西海固这个地方的作家。石舒清,恰好是这样一位地处所谓的偏远地区,却能写一手非常优质的农村文章的作家。

关于石舒清的作品,网上售卖的也并不多。这本小说集《清水里的刀子》,虽然有电影的上映,但依旧没能引起书籍的热卖。此书年5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后没有再版过。而这本书,网上估计也只能去旧书店找。这是很大的遗憾。

石舒清善于写农村生活,虽然他笔下的农村生活只限于宁夏西海固一带。我不认为他是什么少数民族特征的作家,石舒清的小说和散文,写的,不过是真实的西北民众生活真态,在生存面前,不存在哪个民族一说。

所以,电影《清水里的刀子》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人“无常”之后的祭祀方式。它更像是拿这次的杀牛做引子,引出一段西海固的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无论是石舒清,还是导演王学博,他们都不想在《清水里的刀子》里边表达什么可以言说的价值,他们只想原原本本地记录一下生活罢了。

所以,石舒清在小说中写的十分平淡。甚至于最后,这头老牛不吃不喝,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了,只等着被用来祭祀了,这些牛通人性的地方,作家本身都写的十分平淡。而在王学博地拍摄中,则保持了石舒清的平淡感,在镜头语言上做到了非常不错的克制。

我们在这部影像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西北农村生活状态。我们当然可以用“贫穷”一言以蔽之。但是,在生存的道路上,谁又能战胜自然呢?我们难道不都是自然之地上的穷者吗?《清水里的刀子》看似有贫穷的景象,实则更多的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处之泰然。因此,该部电影可以做多面解读,却最终只有一种生活的味道。

石舒清在其它作品中,也展示出了强大的描摹生活的能力。甚至可以吹捧一点说,石舒清是西海固的老舍。《清水里的刀子》值得观看一下,反正已经免费了,闲着,也是闲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