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又到杭州,舞蹈家王亚彬希望让观众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宋浩/文林云龙/摄

时隔三年,舞剧《青衣》又到杭州。

舞台上没有台词,演员们用肢体、光线、镜子、音乐,讲完了这个故事,《青衣》在观众的唏嘘和掌声中落幕。作为制作人、导演、编舞、主演的王亚彬在台上再次感谢杭州观众。

“怀孕流产那两段,表现力和感染力都很强。血红的月亮化成流血的胚胎……真的被刺痛到了。”

“水袖看多了不稀奇,我稀奇是的对水袖的多样设计,燕秋把围裙扯下来当水袖舞的时候,我都惊了,这动作太妙了。”昨晚演出结束后,很多初次看的观众都给出了好评。

20年前,作家毕飞宇写完了中篇小说《青衣》,讲述了戏曲演员筱燕秋的台上台下的人生。小说面世不久,徐帆、傅彪、潘虹、李明启等人曾搬上电视荧屏。几年前,年轻的舞蹈家王亚彬把这个故事又搬上了舞剧的舞台,至今已经上演近90场。

在舞剧中,演50场以上就是现象级作品了。这是今年疫情之后首次演出,杭州剧院几乎满座。

观众与海报合影

“人要学会遵从内心、学会取舍”

说起王亚彬,公众最津津乐道的大概是《乡村爱情》中的王小蒙这一角色。

年,他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后,年纪轻轻就与大师合作,参演了多部影视作品。比如张艺谋执导的《图兰朵》、贾樟柯监制《hello!树先生》,起点不低。年后,她在电视荧幕和大银幕上出现得少了。

“周围事物发展太快,我打开手机看朋友圈,就觉得两耳生风,别人都在跑。在这种快速奔跑的状态下,还有一些人没有随波逐流、没有去拍戏、去下海、去成名立万,留在这儿默默坚守,这一小撮人我觉得挺难得的。”

这几年她的舞剧《青衣》在各地巡演,有很好的口碑和反响。她把毕飞宇的笔下的女人的困境,用另一种文艺形式呈现。“亚彬和她的朋友们”,11年来国内外顶级舞团、艺术家。王亚彬今天已经是蜚声中外的国内年轻的舞蹈家。

这样的路,当然是她自己的选择,尽管在网络账号下的评论里,很多网友还是会亲切地叫她“小蒙”。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取舍,人要学会遵从自己的内心,知道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王亚彬说。

女性应该是独立的,希望让观众聆听更多女性声音

6岁学习舞蹈,在这条路上已经30年的王亚彬,与《青衣》的相遇,有种“时也命也”的味道,像是张爱玲“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巧遇见了”的感觉。

年,在电视剧《推拿》剧组里的王亚彬,读《推拿》这部小说时,顺带翻了翻毕飞宇其他小说。于是看到《青衣》。

“读到一半,我突然觉得,这部小说特别适合改编成舞剧。”对于王亚彬来说,《青衣》中“筱燕秋”这一角色对她的吸引,除了同是以艺术为生命的人,大概还因为同是女人。

“我们都有对于艺术的痴迷、执着,这个劲儿很像。我们也都是很有韧性的人,比较敏感、孤傲,内心比较高冷。我觉得,可能是到了这个年纪,才能碰到筱燕秋。”

王亚彬看到了“筱燕秋”这个角色背后“生命该如何寄托”这样的主题。这个问题不仅是筱燕秋,也是舞蹈之路走了多年之后的王亚彬在思考的。

她有女性三部曲:舞剧《青衣》、英国国家芭蕾舞团作品《她说》、与挪威剧院联合制作的《海上夫人》。她希望将女性的形象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聆听女性的声音,与观众交流。

“我个人觉得,无论女性从事怎样的职业,她应该是非常具有独特价值的个体。”在王亚彬的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应该是独立的——精神与经济的独立。

爱逛书店的人:书房是一个神秘的后花园

在王亚彬的生活里,舞蹈、读书是两个重要部分。

她的工作是舞蹈、是运动,等她回到房间,动静转换,她喜欢在书房里的安静中,阅读或者写东西。她不断走进、走出剧场,走进、走出书房。

“书房对我而言,像是一个神秘的后花园,它广博的精神力量,对物理世界是一种支撑,充满能量。”

她的书架上,最多的是小说、其次的科普类,再次才是舞蹈和康复运动类。

她觉得一段舞蹈和一本书、一部电影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作品表达自己,与观众交流。因此对于以舞蹈为事业的人,阅读非常重要。

王亚彬喜欢纸质书,她觉得那种仪式感和精神凝结的象征无法取代。拿起一本书,感受到它的重量,就像握手时感受的温度。

北京的书店,万圣书园、建投书局……她都很喜欢逛。“书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存在,它集中了既具有独特性、又具有普适性的书籍,将它们集中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各地巡演的路上,无论国内外,除了剧场,她最喜欢去的就是书店和博物馆:“这两个地方可以令我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巨大的能量。”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