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村庄竟然收视率蹿红,演农村就是

文/马庆云

连续三日,一部农村题材的电视剧竟然进入收视率榜单的第四名,十分奇怪。这几日,《知否》一直排在收视首位,《幕后之王》和《天衣无缝》排在二三,而一部名为《温暖的村庄》的电视剧,竟然连续杀入收视率第四。该片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该片的“过人之处”在于,基本上全部的演员性格与表演特征,都是照搬《乡村爱情》系列的,典型的一部将象牙山搬到海边小村落的故事。不过,这部《温暖的村庄》却没有乡村爱情系列的喜剧,因为他们缺少优质的喜剧演员。剧情是乡爱的,演员是平常的,造成电视剧拍摄出来之后,演员们耍活宝的桥段更加令人反感。

不伦不类是这部《温暖的村庄》的基本特点。一群正剧演员,必须降低自己的智商,去演一群不用大脑思考的海边乡村人。这不仅是对演员的侮辱,更是对农村人的侮辱。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我们的电视剧演农村,总是要降低人物智商,塑造一个“头”来制造矛盾冲突,生硬地推进剧情。可能,这种剧情矛盾制造法,也是乡爱系列带来的。

《温暖的村庄》塑造了一个主线爱情故事,一个村子的两个青年,女青年考上了名牌大学,男青年落榜,要去参加歌唱选秀比赛,两人要冲破阻力,缔结爱情。这类故事,剧本下钩子的方式无外乎,女孩子的父亲看不上考不到大学的男孩子,男孩子歌唱选秀成名后,又出现更美貌的女孩子与女主角争夺男孩等等。这种创作的路数,基本可以用狗血来形容。

不过,《温暖的村庄》并未获得极低的收视率,相反,它以没有什么知名演员、拍摄成本极其低廉的姿态,竟然连续多日成为电视剧收视榜单的第四位。这只能说明,电视台观众对农村戏还是期待的,即使这部戏烂俗不堪,用“剧评人”的眼光来看,属于典型的粗制滥造。

这也便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症结点:我们的剧作人们,为何创作不好农村题材的影视呢?甚至于,为什么我们的剧作人们一做农村题材,就总是绕不开乡村爱情的路数呢?《温暖的村庄》根本不是特例,这种症结,甚至于早已经感染到了小说家们的创作语境当中。

河北作协的老主席关仁山先生,这两年写了一个大部头,小说名为《麦河》,讲的是自己河北农村老家的故事。可是,在关仁山这么知名的大作家笔下,农村依旧是疯疯癫癫的乡爱式的。甚至于在人物对白了,关仁山老先生也是一会儿琼瑶式,一会儿本山及其徒弟式的。

最近刚刚凭借《应物兄》拿了《当代》年度最佳小说的李洱,其创作的长篇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也逃不出乡村爱情的味道。按理说,能够拿到文学奖的大作家们,不应该写农村,起笔就是赵本山编剧式的。《石榴树上结樱桃》当中的人物,女主人公是谢大脚式的,男主人公是赵四刘能的混合体,对白更是典型的乡爱臭贫式,缺少真实的乡野气息。

这是极其可怕的事情。我们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们,已经不会写农村了。赶鸭子上架的时候,也只能对《乡村爱情》这样的闹剧进行照搬。农村人物形象在小说家剧作家那里,都成了乡爱里边的那些人物,要不就是智商不足,要不就是折腾起哄。

反观这次的《温暖的村庄》,更是没有一丁点的时代温度。所有的剧情,都是以闹剧的方式在推进。怀疑男一号要跳海自杀,一群人闹闹哄哄来救人,父子矛盾,竟然是儿子参加比赛老子不想给钱等等。这些低级且无趣的内容,被当做一部电视剧的重要桥段进行展现,只能说明剧作者对农村生活真实场景掌控力的乏善可陈。

我们的创作者们,是不是寄居城市太久了,丢掉了乡村的真实生活体验了呢?生活真实观感的缺失,造成我们在创作当中,只能照办比较火爆的影视剧内容了,甚至于自己笔下的农村人物,也只能是乡爱式的了。并非赵本山的《乡村爱情》多坏,而是我们的剧作者们太懒了,缺少农村的生活了。

创作从来都是一件辛苦活。奈何,我们最近几年来,影视剧创作当中,讲的是严歌苓老师舶来的“创意写作”的路数,拿着别人的模板,抠弄自己的泥人罢了。久而久之,农村人都用一个乡爱的模板了,抠出来的泥人也都是一样的。这种创作上的鸡贼,非常值得警惕。农村戏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我们应该扎根农村,认认真真写一些有时代痛点的好剧本才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