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让不少传统概念中很难的事情都变得十分容易,比如写作出书。以前人们想要发表一个作品,必须向报社或出版社投稿。经过编辑的挑选和修改之后,作品才有可能被大众看到。而如今,只要你有网络,随时随地都可以在网上发布自己的作品。
可发布的便捷并不意味着高阅读量。为什么自己写出的故事没有人愿意读?写小说真的要靠天分吗?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故事讲述者呢?
如果你有以上这些困扰,建议你读一读《斯坦福大学写作课》。这本书由华莱士·斯泰格那的创作谈集结而成,包括了华莱士对小说的理解、对写作教学的观点、给年轻作者的建议、写作技巧等各个方面。
这位华莱士·斯泰格那又是谁呢?他是斯坦福大学写作课的创始人,其创作的《安息角》和《旁观鸟》分别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他的学生中更不乏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家,比如著有《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雷蒙德·卡佛,《飞越疯人院》的作者肯·克西。
华莱士和他的学生们都以创作小说闻名,这本《斯坦福大学写作课》中提到的写作也是针对小说创作而言。
一、小说是生活的透镜如今不少影视作品喜欢购买热门的网络小说进行改编,可播出之后得到的评价大多不好。根源就在于,大部分网络小说的故事内容就缺乏真实性。男性频道就以修仙、武侠文为主,而女性频道就以幻想的恋爱为主。当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读者希望通过这些小说来暂时逃离平凡无趣的日常。
可真正经典的小说都是取材生活、反映生活、启示生活的。华莱士说:“如果小说足够出色,它的意义会伸展,建筑物会投下比其本身更颀长的影子,特殊的细节会变得经典、有象征性,无限地适用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
我国著名的小说家鲁迅先生的作品就有这样的特点。听说当年,有人读了小说之后气到要状告鲁迅,因为他觉得鲁迅的小说写得就是他本人。而且鲁迅先生的小说无论在当年还是在如今,读起来都能让人感到有共鸣。
上中学时,我们都学过鲁迅的《祝福》一文,记住了祥林嫂这个鲁迅笔下的“知名人物”。当时年纪小,只觉得祥林嫂很烦人,不停地到处诉苦。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将祥林嫂当成了一个负面人物。
前段时间重读了《祝福》,突然发现文中的祥林嫂与我印象中全然不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描写的是旧中国传统劳动妇女的悲惨一生。可如今读来,我们仍然能从中看到现代女性面临的相似困境。
正是因为扎根于现实,鲁迅的小说才能历久弥新;正是因为脱离了现实,如今的网文才会不堪卒读。
二、我们为什么而写你什么时候会想要记录生活或者想法呢?当你遇到一件开心的事时?当你经历一场难忘的事时?当你被震撼到心灵时?当你心有郁结不吐不快时?
我想,写小说的人更多的是为了让人们看到他眼中的世界吧。华莱士提到,“严肃小说的作者与消遣小说的作者之间的区别,是艺术家与工匠的区别。前者具备原创设计的才能与特权,后者则不具备。”
严肃小说的作者,让读者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或者拥有了不一样的视角。而消遣小说的作者,可能只是为了赚钱而写,他们甚至会动用“小说生成器”这种东西来凑字数。
有些时候,我们通过写作来治愈自己。比如前两年大火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就是作者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作者塔拉在小说中记录了她“逃离”原生家庭的过程,不少读者都在其中找到了共鸣。
华莱士在《〈进城去〉——一个实例》中提到,他选择写这个故事实在进行自我治疗。当被质疑写下这么多不愉快的童年故事是否恰当时,他说,“这里面的故事,每一篇都能让我赚到好几百美元,但是如果我把这些事讲给心理医生听,我每小时就得花掉二十五美元。”
这句玩笑确实有它合理的地方。哈佛幸福课的讲师塔尔博士曾在课上给过一个建议,让大家将过往的痛苦经历写下来。不仅要写下当时的经过,还要写下当时的感受。我跟着这个建议尝试了一下,将好几个缠绕我多年的痛苦经历写下来。这个过程十分煎熬,因为需要一遍遍回想那时的一切。可当我写完之后发现,我再也没有像以前一样频繁地记起它们了。
也许我们无法成为知名作家,无法出版一本广受欢迎的作品。但我依然鼓励大家尝试写小说,比起赚钱、出名,自我疗愈才是对我们自身更有意义的目的。
三、小说究竟怎么写正如前面所说的,优秀的小说都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想要写小说的人,当然需要去生活,并且学会观察生活了。但是华莱士并不鼓励我们为了写作而可以去寻找经验,因为那样产生的是报告或者旅行书籍。
海明威说过,你可以从任何不如你的人手里偷师。你更可以向比你优秀的人偷师——或者说,你可以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对于写作者来说,阅读他人的作品,尤其是优秀的小说,就是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学到的并不单纯是遣词造句,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眼界。“毕竟,你的起点由你的口味、智力和经验决定。”
以上都是写小说的准备工作,当真正开始创作时,你最需要的是强大的自律——恪守工作制度或者例行作息。我们从不少知名作家的访谈中也能窥见这一点。美国作家罗伯特·本奇利在整个写作生涯中坚持每天写字的主题练习;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每天早起写作四小时;中国作家马伯庸每天像上班族一样按时到工作室写作。
写在最后《斯坦福大学写作课》一书没有传授写作的技巧和具体的方法,而是从“道”的层面向我们说明了小说是什么,怎么写小说。当你在写作过程中感到困惑或气馁时,随手翻开一页,都能为你重新注入写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