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逸民》凡90章,35万字,是我的“京西三部曲”的第三部。因为是站在前两部创作得失的基础上,便有清醒的借鉴和把握,写起来特别精心,试图写得更独特、更准确,有超越的样貌。
《京西逸民》凸凹著北京日报出版社
小说以农村城市化建设为脉络,描绘了在土地腾退和拆迁过程中的矛盾纠葛、现实困境和最终破解,试图形象地揭示出,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也就是体制力量,是关键的主导;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民间力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支撑,二者的完美结合,才使城市得以快速而健康地发展。这其中,哪怕是一个极为边缘的拾荒者,因为有情怀,因为有家园意识,也可以成为大厦将成的一颗铆钉;反之,如果被忽略、被轻蔑、被侮损,奋起的反抗,也可能成为让民心倾颓的“最后一棵稻草”。
因此,我在写作时,不回避矛盾,不虚饰亮色,而是正视问题,直面失误,做理性观照,以极大的善意告诉人们:城市与人是相互作用、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过程。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不在于有多么高端、时尚的现代建筑和设施,而是人的城市化与现代化。我从这个意义上向城市的内部用力挖掘,试图把《京西逸民》写成一阕呈现“人与城”关系的现代寓言。
当然,为了使小说感性丰沛,有动人质地,我特别注意对人物形象的鲜活塑造,对人物性格的深刻镂镌,试图让人们从中看到,京西是一块厚积薄发、充满希望的土地,这里乡风淳朴、人文深厚,这片土地上的人具有自我审视、自我否定、自我矫正、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品格特征。
这部小说在文本的丰富性(复杂性)上,我有深刻的用意——向罗曼·罗兰致敬,写出复调,有双重,甚至多重主题。农村城市化进程,必然是乡土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作用的过程,人的生活方式和感情状态,便有自然而然的彼此交集和相互影响。这就让我眼前一亮,把京西人的情爱作为案例,浓墨重彩地拿来描摹、剔滤。我欣喜地发现,乡村爱情(传统爱情)和都市爱情(现代爱情)之间,存在着一个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所说的“双重矫正”的关系——乡村爱情矫正着都市爱情的内容,都市爱情矫正着乡村爱情的形式,稳固、忠贞矫正着善变和背叛,优柔、平等矫正着粗糙和专断。这样的概括,或许有些不准确,但总的感觉是:两种情感样式的相互反拨、相互补充,让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在新的城市样态下,有了内在的完善、内在的和谐。
于是,农村城市化是一种文明的进化,这里的人们,有福了。
来源: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