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佳山中国艺术研究院
自年,中国电视连续剧年产量突破集开始,就以每年平均近千集的速度持续增长,并在年摘得了电视连续剧年产量世界第一、电视连续剧年播出量世界第一、电视连续剧观众总量世界第一,三个世界第一的桂冠,在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达到集。
在年,中国电视连续剧市场规模达到了亿元,但由于受到综艺节目的冲击以及新媒体的分流,市场增速同样出现了回落,约为20%,但在年,也还是出现了新的历史记录。《辣妈正传》的累计销售收入总和超过了2亿,单集售价超过了万元,打破了年《甄嬛传》的接近万元一集的历史记录。
只不过,受电视连续剧行业自身商业模式的限制,尽管在年电视连续剧单集收入创出历史新高,但整个行业的营收增长空间已经明显进入到了平台期和瓶颈期。
为了剖析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我们有必要回溯到上世纪的年代。
年4月,亚洲1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为中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年6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广播电视系统同金融业、体育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业、邮电通讯业等一起被列入到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行业名单。
这就意味着,中国电视行业必须和其他第三产业一样,“以产业化为方向”,逐步建立起充满活力的“自我发展机制”。而在年10月,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之后,电视行业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语境下,也被要求“直接参与社会大生产和经济体系的运作”。
正是在这条历史脉络的形塑下,整个电视行业一步步地被推演到了今天的行业格局和生态。随后,全国各省级电视台开始了陆续“上星”的发展历程。从年代开始,中国内地电视观众覆盖人数开始大幅攀升,而这又与日后不断生成的中产阶级群体或者不断被建构的中产阶级趣味出现了很大的重合,这些都为中国电视连续剧产业延续到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性基础。
到了年,所有省级卫视全部完成“上星”,广播电视领域同年也开始实行“制播分离”,也就是包括电视连续剧、电视娱乐节目在内的相关内容的制作和播映实现逐步切割,并鼓励民营、外资参与制作。
然而,在20世纪的最后阶段,任何一个省级电视台的“上星”之初,除了必须要投入的几千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费,每年还要支付尽千万元的租星费和维护费。此外由于省级卫视“上星”数量的增加,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开始对外地卫视收取百万元的落地费。
在那个时代,对于任何一家省级卫视来说,这种投入恐怕都是天文数字。所以,直接决定广告费门槛的收视率,就成为所有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内走出的“上星”电视台的立台之本,无疑,电视连续剧成为了首选。
因此,当时的广电总局在上世纪末、新世纪初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自年起,在国内电视连续剧市场实行“4+X”的播出模式,即一部电视连续剧最多在4家卫视和X家地面频道同时播出,各省卫视和地方电视台通过合力购买热门电视连续剧剧集来分担成本,减少“上星”电视台的经营压力。
这一举措其实开启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连续剧的自由竞争时代,在这一阶段,中国电视连续剧取得了类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GDP式的跨越发展,也的的确确的出现了一大批经过市场检验的经久不衰的时代精品。
只不过,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特别是到了年,已经推行了尽十年之久的中国电视连续剧的“4+X”播出模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年中国电视连续剧的整体收视率情况来看,75%的电视连续剧平均收视率低于0.5%的及格线。年所有卫视在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为部,其中首播的新剧为部,仅占播出总量的43%。
显而易见,在播出渠道有限的情况下,现有电视连续剧行业已经呈现出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市场现状。而且,中国电视连续剧的生产产能在已经高度过剩的同时,真正经得住收视率考验和全社会广泛认可的精品剧集又极度紧缺,严酷的现实充分说明整个行业已经进入到了高度泡沫的阶段,全行业的警钟已经敲响。
“现行制度为一部电视剧同播的卫视不得超过4家,但在总局没有做出任何规定的情况下,市场已经开始自发、自觉、自愿地做到了65%的独播。”这充分说明,“4+X”模式到了年已经名存实亡。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各卫视频道早已经摆脱了上世纪末、新世纪初的尴尬处境,对于一线卫视来说,购买精品剧集已经不太需要首先考虑成本问题;但紧缺的精品剧集实现独播,并不一定意味着其他剧集就有更多的机会,而是恰恰相反,全行业的优质资源将被进一步垄断。
年10月20日,广电总局又向各大卫视发文,规定每家卫视每年新引进的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一个,各大卫视歌唱类节目黄金档最多保留4档,这个文件也被媒体称为继年之后的“加强版限娱令”。
因此,一线卫视势必将进一步加大购买优质电视连续剧的力度,而且一旦发现真正的优质资源就甚至干脆寻求独播。中国电视连续剧行业自年起,将不得不习惯于面对一个高度垄断的行业生态,在供大于求、产能过剩的行业泡沫下,在可预期的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电视连续剧的行业活力还将进一步下降。
可见,今天的现实已经背离了“4+X”模式最初降低“上星”卫视经营成本,鼓励优秀电视连续剧作品广泛传播的初衷,“4+X”模式所开启的自由竞争时代已经终结。中国电视连续剧行业,在年已经开始触碰到了增长的“天花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周期内,中国电视连续剧行业都将深置在这个瓶颈期中。
在市场环境日趋严峻和政策调整期等多重压力下,中国电视连续剧已经越来越呈现出以类型化为标识的分众化发展趋势。
电视连续剧作为当下最为大众化的文化艺术样式,在新世纪以来的大众文化生产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具有着广泛的受众面,尤其是因为电视连续剧要面对相对多元的社会群体,尤其是中下层的市民观众,使得电视连续剧的讲述不仅无法脱离火热的现实生活,更承载着当下普通中国人的历史记忆、情感寄托和文化想象,因此也就更深刻地折射出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心理变迁。
在当今社会,由于80后乃至90后都开始大面积的进入到了婚恋年龄,都市情感题材从年开始就持续升温,到了年更是在涉及婚恋的领域内实现了集中喷发。《百万新娘之爱无悔》、《辣妈正传》、《咱们结婚吧》等一系列作品,实现了这一题材贯穿全年的热播。
《咱们结婚吧》在年11月6日开播当日,就获得了央视一套1.72点、湖南卫视1.71点的收视率,其大结局在央视一套凭着接近3个点的数据获得了年度的收视冠军,在优酷等12家视频网站的总播放量也达到了40亿次,创下了年的单剧网络点击纪录。
除此之外,《老米家的婚事》、《小爸爸》、《抹布女也有春天》等相关题材电视连续剧也都在年获得了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