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一厢情愿的爱情,让多少人痛心疾首

白癜风患者能治好吗 http://pf.39.net/bdfrczy/140107/4323076.html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5·20,应该已经没有多少人还在用这若干数字木讷地表达自己的爱意,但是大家还是会仪式性地在这天谈情说爱。

也不知道何时开始,越来越多人怀念车马慢的爱情,也许是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下,含爱量高到让人怀疑它的保质期。

三句话让男人为我花了十八万叫作魅力,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冬天的第一根烤肠叫作体贴,偶恋着山鸡辙忘了鸾俦叫作浪漫,贬低自我低三下四叫作贤淑,门当户对权衡再三叫作合适……

什么都要在爱情上做点文章,结果反倒连爱情自身的价值都丢掉,但是从前的爱情又何尝都是一见钟情、琴瑟和鸣、白头偕老呢?

原始人可能找饭吃还来不及,氏族社会大概是按照武力分配性资源,到了《诗经》里就有了士贰其行的负心汉,汉代的司马相如已经让凤凰男抬不起头,妈宝男焦仲卿至少敢于自挂东南枝,魏晋贵族找东床快婿必得门当户对,唐代的新科进士常常流连女妓引以为傲,多情的元稹永远被镌刻在渣男的牌坊上,贾宝玉的意淫至死不能被理解……

《放弃继承亿万家产,下嫁凤凰男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自古以来就不乏在爱情中沉沦的人,一些人性的卑劣和高贵可能是相通的,但是不同时代的背景和观念,又导致人与人之间无法感同身受,所谓的共情也可能只是不合理的比附,或被用来证明无往而不可。

那么当人们在谈论爱情的时候,他是奋不顾身,还是意有所指,抑或是别有用心?爱情、爱情,多少罪恶、荒唐、信念、希望都要假汝之名。爱情的真面目将于何求?

电影《真爱至上》

小北今天想跟你聊一本这样的书——李海燕教授的《心灵革命》,它把目光放在在现代中国,彼时“爱情”被反复调动和征用,使得它在平凡和崇高之间大起大落,遗老遗少、启蒙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激进主义者、民族主义者、革命主义者……谁都要在爱情上做点文章。

每个人都充分利用可能得到的资源来解释和建构自我,有的人在不同道德资源之间游刃有余,有的人痛苦了、撕裂了而更加坚忍,还有的人犹豫了、彷徨了而获得新生。

不要把爱情看作本质主义的东西,也不要被爱情的格言骗得团团转,当你自以为把握住爱情的真谛,可能已经在远离爱情。

写在前面的话

小北计划推出两个新栏目“读一本书”和“教授书单”。“读一本书”的初衷是这样的,因为以往头条图文限于篇幅,往往只能围绕某个要点展开,也展示大家观点,拓宽理论视野,也抨击社会偏见,给它们一些难堪,也聊点诗词歌赋,为生命留些余裕,但是一直没有对于一整本书的完整的解读。事实上小北有许多堪称经典又有一定阅读门槛的书籍,他们没准此刻就在你的书架上躺着,这一次我们打算通过这种形式,在五六千字的篇幅(结合音频、思维导图等等)里以尽可能通俗易懂的方式,把一些好书的核心观点和洞见告诉给你。

如果说“读一本书”解决“怎么读”的问题,那么“教授书单”则是针对“读什么”,小北会邀请博雅讲坛的讲者(各大著名高校的著名教授)针对他们的研究专长,围绕特定话题推荐若干图书,并且对于推荐图书加以介绍和评价,希望能作为你在书海遨游的凭借。

对于热爱读书的你我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有些快乐更加易得但也更加廉价,我们不作阅读的替代者,更不做知识的打包人,我们只想要分享探讨、共同思考,想要为你带来经典阅读的切入点,和你一同从高质量的浅阅读走进属于你的深阅读。

今天是“读一本书”栏目的第6期,我们一般在每个周日定时发布。

心灵革命27:00来自北京大学出版社

点击音频可以收听完整全文

你好,这里是北大出版社,我们一起读一本书,今天要说的这本书是《爱情革命》,是一本关于爱情在现代中国怎样被言说的书,不同于一般图书简单罗列爱情的文本、现象和讨论,这本书提出了儒家的、启蒙的、革命的三种爱情观,并且深入分析了相互之间的互动演变。

爱情从来不仅仅是爱情,从中你能够了解到在大变革的时代里,中国人如何透过爱情来找到自我、述说道德、分配权力、确认民族国家认同等等,也能够理解当下的许多爱情观念和纷争,能够更好地去爱人以及被爱。

这本书的作者李海燕是斯坦福大学的汉语与比较文学系的教授,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学科优势,使得她在解读中国现代爱情的时候,常常有创新而又深刻的观点。她从研究生阶段开始,就对爱情这一话题产生兴趣,之后一直潜心研究,并得到许多大牛的指导帮助。

而她本人的爱情生活也令人羡慕,她在致谢里这样写道,“我要带着爱情、谦卑与感激,把这本书献给我的丈夫……献给我们共同拥有的珍贵生活”。接下来,我将通过三部分来解读这本书,分别对应儒家的、启蒙的、革命的三种爱情观。

点击图片可查看和保存大图

01

儒家的爱情观

在第一部分里,我们先来说说儒家的爱情观。说到儒家,大家可能会自然而然联想到封建和礼教,觉得儒家有什么爱情可言呢?

确实,古代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爱情的存在空间,礼教看重的是三纲五常,婚姻关系不过是亲族关系的从属,夫妻之间强调是礼仪和义务。

古代异性恋的去合法化导致只有两种女人:好女人和坏女人

这种生活无趣且窒息,但是人的感情和冲动总是需要出口,于是作为补偿,就出现了男人之间的过于亲密的交往,比如歃血为盟的兄弟情义,我们看《水浒》里的好汉为了兄弟肝脑涂地,《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常常对人洒下热泪。除此之外,科举制度的发展也允诺说,只要你好好学习就能出人头地,当然前提是你得是男性。

再看看古代女性,就更悲惨得多,除了当贤妻良母,受男权社会的压迫,要逃离儒家女德约束,就只有成为女侠或妓女了。不过这两条路也并不好走,如果是女侠,就自觉扮演男性角色,也去出生入死,最后维护了封建秩序的稳定;如果是妓女,可能就会不顾老鸨反对,去接待失魂落魄的客人,甚至为了嫁给情郎,勇敢地为自己赎身。

曾经女性只能通过这两种方式造反

图源:电影《爱情神话》

你看,表面上妓女和女侠都对社会秩序造成了挑战,但是最后反而因为自己的妥协和献祭,来确认了社会的弹性和包容性,然后一些男性文人出来津津乐道,再然后社会还是一如既往。

那么你可能要问了,儒家和爱情到底是怎么碰撞在一起的呢?这就要说到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带来了人们心态和文化上的改变,原来宋代理学说“存天理去人欲”,可是到了晚明的知识分子,像陈确他就说“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

可以看出来,风气明显更加开化,于是我们渐渐能够在小说中看到“多情人”、“有情人”的形象,这个现象被学术界叫做“情教”运动,你可以类比于欧洲早期的浪漫主义运动。

说到“情教”,就不能不提冯梦龙的《情史》,这本书里讲了八百多篇男女之情的故事,类目还被分成“情贞”、“情雅”、“情爱”、“情痴”、“情感”等等,总之满篇都是讲情。

冯梦龙《情史》,一名《情史类略》,又名《情天宝鉴》,他说“六经皆以情教也”。

在这些故事里,“情”将普天下的善男信女联结在一起,并且因为他们的至情至性,大家都能够各得其所。比如《情史》的第一卷“情贞”,就讲了一些女性自杀来证明真爱的故事。他要讲的不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故事,而是真爱男女的情往上一升华,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所以在这个书里,他努力打造了一个情感乌托邦,告诉我们每个人只要听从自己的道德直觉,依靠着普世性的情感的引领,就能够互相拯救。不过再强调一遍,要说他要用情来推翻儒家道德,就大错特错了,他觉得这两个东西根本是统一的。同时,对于追求个人的爱情自由什么的,他也完全不感兴趣。

所以你可以把《情史》看作那个时代的“才子佳人”小说材料集,只要不对家庭或事业造成破坏,甚至连非法性行为、私奔、偷情等等,都可以在真诚的原则下得到正名。

但是呢,它所宣扬的仍然是男性视角的大团圆结局,要么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要么就是“金榜题名从政为官”。而把这两点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就不能不提到大家所熟悉的另一部作品《牡丹亭》了。

说起《牡丹亭》一般人常常会想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名句,认定这是对于儒家礼教的英勇反抗,但是永远别忘了,剧本中柳梦梅就是通过遵守儒家人伦规范、发奋读书致力于科举,最终抱得美人归,这些都是对他的奖励而已,正好是“情”的引领,让父权制、官僚制等完成了调和。

总而言之呢,情教运动通过对“情”重视,表现了对真诚的渴望,还有对儒家道德伪善的批判,对礼教造成了一定的挑战,但远远不能看作是彻底的颠覆,所以五四一代的新文化运动对他们口诛笔伐。

只有从这个角度看,才能够明白《红楼梦》在民国备受推崇的原因,因为曹雪芹拒绝了任何和正统妥协的可能,无才补天的顽石化身宝玉,先天的具有宇宙论上的合法性,而他居然选择了一种让他人大跌眼镜的生活,那就是去追求以热情之爱为基础的生活,并随时准备为此抛弃一切。

叶朗老师也指出,《红楼梦》的终极内涵应该是“有情之天下就在此岸”,曹雪芹用“情”照亮了“空”。

其实即使在今天,许多人仍然对贾宝玉不以为然、无法共情,更别说晚清那个时代人们,作为它的反面的经典,也是“情教”保守一面的集大成,《儿女英雄传》可以说达到了标杆的程度,它把人们喜闻乐见的侠义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题材杂交在一起。

这部小说的内容并不复杂,它讲的是立志为父报仇的侠女何玉凤,以“十三妹”之名涉身江湖,先是救下了获罪的清官兼孝子安骥,还为他与自己搭救的贤淑女子牵线做媒,最后自己也嫁给了他成为贤妻良母,重新和江湖划清界限,而安骥呢官运亨通,这标志着他们共同参与了政治秩序的稳定和胜利。

让姐妹兄弟们气不打一处来

有意思的是,文康害怕读者误读他笔下的英雄儿女,还特地指出小说题目中的儿女是儿子和女儿、是孝子贤孙,英雄则是儒家价值的践行者和维护者,这样的儿女才能做英雄,这样的英雄才是好儿女。本来英雄和情人都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经过他这么一说,都变成了被阉割的伟大建设者。

如果没有社会的巨大变迁,儒家的爱情观一定还有很多拥泵。但是后来甲午海战大败,八国联军打进来,彻底宣告礼教破产,所谓五千年文明古国不堪一击,西学东渐开始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过仍然有不少人,延续和书写了儒家的爱情观,其中就有我们所熟知的鸳鸯蝴蝶派。

很多人对于鸳鸯蝴蝶派嗤之以鼻,觉得就是地摊言情刊物,它的得名也跟总是写些鸳鸯啊、蝴蝶啊有关。但是放到特定的历史情境来看,鸳鸯蝴蝶派小说也有进步性,在他们之前,市场上充斥的是一些更加不堪入目的妓女小说,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是一些才子到了洋场就自以为是贾宝玉,看哪个妓女都像林黛玉,结果发现并不如此,于是就给妓女一些苦头吃,从中占些便宜,然后沾沾自喜。

比起这些下九流的作品,鸳鸯蝴蝶派一下子不知道高到哪里去,这些人往往是真诚的道德主义者,对于礼教的那套心心念念。比如说后来被追认为鸳鸯蝴蝶派鼻祖的吴趼人,他的《恨海》可以说是开山之作,据说他只用了十天的时间就写就,第一次看到印刷成品时候,居然因为大受感动而禁不住失声恸哭。

这个“情”字,但看他如何施展罢了。对于君国施展起来便是忠,对于父母施展起来便是孝,对于子女施展起来便是慈,对于朋友施展起来便是义。

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男主伯和和女主张棣华从小青梅竹马,早有婚约在先。义和团爆发后,伯和护送棣华和她的母亲回上海,因为拳匪劫掠而走散,再后来伯和在上海被腐蚀而堕落,沦落为落魄的乞丐和瘾君子。而女主棣华则一边照顾母亲,另一边终于找到伯和,悉心照顾帮他戒掉鸦片瘾。可是伯和呢?最终辜负了她的期望。死之前棣华守在床边,后来悲痛欲绝出家为尼。

那么当时和后来,就有很多人认为,这部小说主要是讲了女主激情和道德的对抗,因为这部分的描写是最出彩的。但是李海燕提醒我们,小说的重心根本不在于对抗,而在于棣华面对各种各样的迫害和考验,仍然初心不改地坚持了道德信念,不论是对于父母的孝心还是对于丈夫的矢志不渝,这种信念让她的人格愈发高大,并最终以出家为尼的形式,践行了弃己的英雄主义。

如果你对儒家的学说比较熟悉,应该能感受到棣华的素位而行的坚守,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一元式道德执着,这也是吴趼人被感动到的地方。

02

启蒙的爱情观

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将聊一聊启蒙的爱情观。刚才上面浮光掠影地说了说儒家的爱情观,它追求在以男女之情为代表的“情”的基础上,实现各种美德的统一,换一句话说,天下有情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能彼此调和好各种价值。然而在五四一代的人看来,这种调和和圆融是如此不堪一击,在自由恋爱的旗帜面前一切都是纸老虎。

在这之前,我们先说一部对于启蒙爱情观有标志性意义的小说,由林纾翻译的《茶花女》,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浪漫主义人物阿尔芒,他爱上了名妓玛格丽特并且感化了她,两人的爱情却遭到了男主父亲的阻挠。于是,非常戏剧性的,一边是小资产阶级的体面、家庭、名望和成功,另一边是爱情、忠贞和友谊,玛格丽特坚持了自己的坚持,却也表示对于阿尔芒父亲鼓吹的小资产阶级价值的理解,最终选择离开,孤独地死去。

阿尔芒面对的这个问题,现在很多人一定会觉得难以抉择,是要钱要家庭要成功还是要爱情,大概许多人会说,有钱了不就自然有爱情了。不过这种看法,以至于玛格丽特选择退出的妥协,在五四一代的青年看来,一定会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那一代人的精神偶像是流行文本《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是极度的感性、忧郁的性格和厌世的气质,是拒绝俗世追求的对于真善美的偏执。

电影《少年维特之烦恼》

五四青年的爱情剧本常常是这样,父母总是顽固不化,礼教家庭让人窒息,于是青年跟他们势不两立,人为划出一条红线,分别代表着正义与邪恶、天性与虚伪、人性和野蛮。

女作家冯沅君有一篇短篇小说《隔绝》,就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女主纗华和男主士轸私自旅行,纗华的母亲就大发雷霆,还把她幽禁起来,并且赶紧为她选定了未婚夫。从对爱情自由的信仰出发,纗华申明了她对自由价值的坚持,“不得自由我毋宁死”。

如果你还记得在吴趼人的《恨海》里女主是怎样小心翼翼地照顾着父母和未婚的丈夫,怎么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在道德的框架里周旋,那这里的“不得自由我毋宁死”,简直是把那种道德幻想按在地上摩擦。

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儒家的道德话语越来越站不住脚,任何类似的主张都会被看作别有用心,而弗洛伊德关于性压抑的精神分析学说,更是给了礼教致命一击。

《玩偶之家》在民国带来了兴奋和刺激,不过娜拉渴望逃离的小资产阶级家庭,其实反而是许多人心中的理想。

李海燕在书里提供了若干精彩案例,我们挑其中的一个来说说。说的是晚清传奇女诗人冯小青的故事,冯小青15岁时被卖给他人做妾,而被正房逼迫独居在西湖边上,还禁止丈夫探视,于是只能沉浸在读书、写作和绘画之中,直到最后撒手人寰。冯小青后来被追认为是《牡丹亭》的信徒,她的死也成为了为爱而死的英雄式选择。许多文人通过美化她的牺牲,把她捧得高高在上,最后成为一个爱情圣徒的图腾。

通过这种恶心而肉麻的方式,冯小青成为刚才我们提到的,儒家爱情观里的一部分,这是五四知识分子不能接受的,学者潘光旦来了一招釜底抽薪,他花了很长的篇幅讨论,冯小青才不是所谓的情教的践行者,而是因为遭受了挫败的性欲,于是绝大部分的情感都停留在自恋层面,这样一来就把矛头指向了儒家家庭制度,进而主张加强性教育,男女之间要有公开的社会交往等等。

《女才子》插图和闻一多为潘光旦《冯小青》一书所作插图,二者有天壤之别。

回顾在启蒙爱情观里提到的这些,你应该能感受到,批判黑暗的旧社会,把一切都献给爱情,这就是五四浪漫主义的最强音。但是得到爱情之后呢?爱情从来不只是风花雪月,携手对抗世界这么简单。鲁迅的深刻和伟大就体现在这种地方。他在《娜拉走后怎样》里提醒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