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注定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全世界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生活仿佛停摆了,许多人减少外出,许多事情不得不搁置下来。但是,作家头脑里的时针依然在照常行走,他们用手中的笔留下自己对生命和历史的感悟与思考,对时代和社会的洞察与反思,对人性和人心的开掘与复刻。因此,当我梳理这一年的长篇小说创作时,发现成果依然相当丰硕,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正日益成熟。重磅力作标识文学高地我们拥有一支庞大的小说家队伍,每年新出版的长篇小说都有数千部之多。尽管有人诟病不少作品质量不佳,但我更愿意乐观地去看待这一现象。它至少说明,今天人们仍然具有强大的文学情结,当代文学的生命力也在这经久不衰的创作热潮中得以延续。百岁老人、著名作家马识途在年出版了他的新作《夜谭续记》,就像是这一强大生命力的醒目标志。另两位老作家同样引人注目——86岁的王蒙和78岁的冯骥才,他们携带新作《笑的风》和《艺术家们》,给文坛带来惊喜。两位老作家的共同点是,都在新作中浓缩了自己的人生经验,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王蒙的《笑的风》以农民子弟傅大成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的人生历程为主线,既是对个人命运的一次总结与回眸,也表达了作家对中国当代历史的深刻反思。王蒙的历史反思贯穿着一种乐观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现出理想终究成为现实、光明一定会取代黑暗的坚定信念。冯骥才的《艺术家们》则以天津几位艺术家的成长与艺术之路为主线,分明带有作家本人习画的烙印,传递出一种在实践中摔打出来的结实的艺术观,折射出一代人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地图,体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两位老作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没有衰退的迹象,两部作品在艺术上都达到了不俗的境界。老作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创作力量。刘心武的《邮轮碎片》和赵本夫的《荒漠里有一条鱼》也是可圈可点之作。两位作家已是古稀之年,但在文学思维上根本看不出保守、停滞的痕迹,相反却充满创新意识。刘心武采用一种碎片式结构创作的《邮轮碎片》,将全书分成多个部分,讲述在一艘巨大邮轮上发生的故事。他希望这种碎片式的叙述能够对应年轻人在碎片化时代的阅读习惯,体现出自觉的文体探索意识。赵本夫的《荒漠里有一条鱼》将写实性叙述与超现实叙述交织在一起,讲述在黄河故道上人们繁衍生息、植树造林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开辟新纪元的大寓言。处于一线的著名作家又有谁出版了新作,往往是备受文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