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分享了我探索出来的大纲写法——思维导图式。
今天我继续进行故事大纲的探索。
01上次的初始大纲是这样的,如下图:
我用的是横版的金字塔结构,这样便于放在文章里。
今天我不讲金字塔结构的知识,我只讲我借用金字塔结构来写故事大纲的心得。
如上图所示。
第一层是“问号”区域。
第二层是“赢得女孩的芳心”区域。第三层是“做生意赚钱”、“打败情敌”和“获得女方父母的同意”区域。
接下来我开始快进。如有不懂,可以先参考“如何写小说?从想法到大纲再到写法,手把手教你”这篇文章。
经过细化,我得到更完整的大纲。如下图:(本篇分析到第三层,往右部分内容只是在“头脑风暴”时所获得的素材,不影响本次的讲解)
解释一下。
在刚开始,我就只有一句话——“男主要获得女主的芳心”。经过完善,就得到越来越具体的大纲了。
原来的第一层变成了“张王的爱情故事”。这就是一个主题,是有关“爱情”的主题。
原来的第二层,我又进行了人物姓名的设定。
当然,要是有时间,可以继续完善人物的信息,比如人物小传。留着备用。
……
主线是“张一博要获得王玲玲的芳心”。那么“做生意赚钱”这层的三个就是解决主线遇到的问题的方法,即“怎么样才能获得王玲玲的芳心?”
因为当张一博要追求王玲玲时,必然会产生问题。就像《基督山伯爵》的主线,简单地说,就是“基督山伯爵进行复仇”。那么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复仇?”或者换种说法——“如何才能复仇?”或者“想要复仇,应该怎么做?”等等的表达。
这里所说的“问题”,在故事中就是“矛盾”。
回到我的主线“张一博要获得王玲玲的芳心。”由此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想要追到王玲玲,应该怎么做?”
假如是我要追女孩的话,那么我会有几个问题。也就是当我要去追某个女孩时,我会产生矛盾。
这个矛盾,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我与自身的矛盾(通常来源于我的内在)。为什么是“内在”?有人会说,假如是因为“我长得丑”而带来的矛盾呢?“长相”不应该是外在嘛。非也。“长得丑”虽然来源于外在,但要看我对它持怎样的态度。态度不就是反映我“内在思想”的嘛,所以是“内在”。假如我觉得“长得丑”是没问题的。那么它对我来说就不是个问题,我也就没有矛盾了。
第二,我与他人的矛盾(“个人”)。比如我跟情敌王二毛,我们是“竞争关系”,都有同一个目标——追到王玲玲。此时我们是对立关系,也是一种矛盾关系。
第三,我与环境的矛盾。一种是自然环境,比如有一天王玲玲约我出去玩,但外面气温太高,我想在家吹空调,不想出去。这个矛盾虽然是自然环境带来的“外在矛盾”,但最终都会反映出我自身内在的矛盾。所以在写人物时,去挖掘人物内在,是会让人物变得立体,有血有肉的。这个就得有人物小传。另一种就是社会环境,它在故事中体现在“人物关系”上,比如员工跟老板之间这种关系。这个就会带来问题,带来一个阶级问题。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门不当户不对”。这种也反映出某种社会文化,就像“重难轻女”这种社会文化遗留下来的思想观点……具体的可以去上网查下,我就不多说了。
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来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或许可以让人物更加立体,有深度。比如现在结婚,女方家都要求男方有房有车。难道这不就是一种思想观念吗?慢慢发展成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那么作为创作者的我们,对这种现象有怎样的看法呢?你的观点是什么?
我的观点就是,“没房没车照样能够追到自己喜欢的女孩。”这个就是我的“主题思想”,是有关爱情主题的。是结合我对社会现象的深入了解之后,从而有了一个属于我个人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主题思想”,我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后就开始去找“米”(生活素材。)
我一边找米,一边完善我的大纲……
02当张一博要追求王琳琳时,他会遇到怎样的问题(矛盾)呢?
第一,他与自身的矛盾。比如性格内向(具体看作者对人物的设定)。
第二,他与他人的矛盾。比如他跟王二毛等。
第三,这个要重点说的,也就是他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在我的大纲中,张一博想要追求王玲玲。这时他会遇到的矛盾中就有这样的矛盾,即“王玲玲父母不同意”。你们可能看不出来。那我问“王玲玲的父母为什么不同意?”不同意,总归有理由吧?那么具体理由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要从“王玲玲父母的人设”入手。比如王的父母在我的故事中是属于“好人”还是“坏人”?
要是“好人”的话,他们是会改变态度的;要是“坏人”的话,就砸钱。因为我觉得故事中的坏人,之所以被称为坏人,主要是他们根本就不会改变自己的。一心跟主角对着干,阻碍主角完成主线任务。
他们不会让主角顺利完成主线任务的。假如他们是“好人”,那么就得张一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给他们看了。比如对王玲玲体贴照顾等等;假如他们是“坏人”,即使张一博这么做了,还是没用。我想他们需要的是更“实际”的东西,比如金钱,一百万不行就一千万甚至是一亿。不相信他们不动心。
0解决主线的问题就是第三层的三个方法。
第一,做生意赚钱。这说明张一博没钱,因为没钱所以要去赚钱。也是一个矛盾。那么这个矛盾来源于哪里呢?
我想,应该来源于王玲玲的父母。张一博要追求王玲玲,也就是他要“闯关”,那么就必定有“关卡”在等他。他要想过去,必须完成“该关卡的指定任务”。但也有无法被完成的。
就像谍战剧,红方要过敌人设置的关卡。该关卡需要提供真实的身份证明。有的话,就好说。要是没有,那怎么办呢?也就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矛盾)的条件,那应该怎么办呢?
硬来吧。比如把敌人“咔嚓”解决掉,这也就没有关卡了,可以通过了。
那么在我的故事中,当王玲玲父母不同意时,我们要知道“他们因什么而不同意”的。解决方法就是先看人物设定。不同设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04假如王玲玲的父母是“好人”的人设,那对于张一博来说就“容易”一些了。
我更偏向于“坏人”的人设。因为更符合我的主题思想——“没房没车照样能够追到自己喜欢的女孩。”
那么我该怎么写呢?如下图:
(橘色体“1”为“主线”)
1、2和就是从主线衍生出来的,也就是主线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获得王玲玲父母的同意”,这个是因为王玲玲的父母要求张一博要有房有车。这个不算是“外部事件”造成的矛盾,而是“思想观念的矛盾”(内在的)。
我再把大纲完善下。如下图:
原来的主线“张一博要获得王玲玲的芳心”。它相对抽象,不能算是个具体的事件,而“卖服装赚钱”这个就相对具体了。(原来的主线是在金字塔结构的第二层,而第三层比它更具体)。
目前的1、2和是同层关系,地位都一样。只不过现在要把它们变成具体的情节,所以要进行调整。讲故事得有主次。要是平铺直叙的话,那就按我上篇文章里讲的那样。
对“现在的主线”——“卖服装赚钱”来说。它限定了故事中所描写的主要生活面。但这个主线还可以优化,比如张一博先是想着“卖衣服赚钱”,因为他有货源,而且他也懂营销……卖着卖着,他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啊,赚得太少。他想要改变目前的情况。
只有张一博去做了,在经历一些事后,他才会想着要改变。他之所以想要改变,是源于某种矛盾,也就是他遇到了一个问题。
比如他在前期卖衣服时,发现买的人刚开始多,之后就变少了。这种情况导致他的收入变少,甚至交不起房租。这促使他要改变。
因为在上大学时,他就学的是服装设计,于是他就想着自己也设计属于自己的品牌服装吧……有人会说了,怎么不在刚开始就设计服装呢?因为事情也是需要发展的。我就想着他在之后要设计自己的服装品牌,所以前期先让他卖衣服——这只是铺垫而已。一开始就设计,那就有些突兀了。
05这是又优化之后的大纲:
忽略那个根据主线得到一个情节的框架。虽然剧情有些俗,但大概结构就是这样的。
因为我的主题思想是“没房没车照样能够追到自己喜欢的女孩”,所以在结局时张一博是不会有车有房的。
对于作者来说,就是利用这个故事来证明主题思想的。虽然没有过王玲玲父母这道“关卡”,但经过故事的发展到结局,这些所呈现出来的已经足够了。读者会觉得“他们应该在一起,就算没车没房”。
到结局时,王玲玲的父母同意与否。这个已经不重要了……
06以上就是我的主题思想对现如今某种现象的一个“回击”。所以,写小说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凡写作都是如此。
写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写什么”,我写的是爱情故事;第二,“怎么写”,我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就是在告诉你“怎么写”的方法。
好了,这就是我今天分享的所有内容,希望你们能够有所收获!
——END——
虽然我做自媒体是分享我的所学,不在乎收益,但“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