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宠我就定制给我看澎湃新闻

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媚者无疆》等同题材古言剧火爆在前,原著小说本就坐拥万千粉丝的大IP改编剧《东宫》,近期登上全网热度周冠军,并成为弹幕量第一的网剧,要说并不出乎业内人士意料之外。然而从产业发展层面寓目,《东宫》给出的新课题却是将网剧所强调“互动”的天然属性进一步压实,上升为一套基于大数据分析、研判后的“过而能改”——反观创作者与播出平台的这一合谋,显然让追捧该剧的“东宫女孩”们颇为受用。由此诞出“宠粉狂魔”、“网友定制剧”这样的话题效应也就并不奇怪了。

《东宫》海报

2月14日当天,之前多次跳档的网剧《东宫》终于在优酷平台上千呼万唤始出来。按照“会员每周一、四更新4集,非会员每周一至周日更新1集”的播出频率,这套全程52集的网剧将在今年4月4日播完。“情人节”起兴,“清明节”前一天落幕,一头一尾的日子择选倒是相当应和该剧的“甜、虐”属性。

精心挑选的播出日程仅仅是该剧创作者和播出平台向该剧目标观众示好的一个侧面。尽管经历了十年的发展演化,过往弹幕文化依旧更像是一种观众间互动的自嗨,基于视频文本的弹幕、闲聊式弹幕、无文字弹幕的倾泻,或许令人能一眼辨别出该剧的热度,但却很少能在反馈给创作者一方后,在文本层面做出真正的调整与改观——在近乎实时或延时状态下对弹幕中有代表性的“呼吁”有所“呼应”,《东宫》的出现就此往前迈了一步:早在该剧播出前,去年5月间放出第一支长片花时,网友反馈剧中女主配音与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不匹配,于是《东宫》干脆全程更换了女主角的配音。

小说版《东宫》有着很强的剧粉和原著粉属性。落实在网剧上,《东宫》的剧迷们有着统一的称谓,“东宫女孩”。随着剧情的发展,她们的心跳律动、喜怒哀乐显然得到了创作方和播出平台的重视。最显著的例证便是《东宫》第10集中女主和男主相继跳下忘川的情节,掀起首个剧情高峰。上线后,优酷监测到不少网友反馈“跳忘川”没有配上BGM(背景音乐)未免可惜。播出当晚,优酷便通报片方希望调整配乐,片方旋即成立了音乐小组,重新铺设了背景音乐。一天之隔,便对剧迷的呼声做出实实在在的回应。“东宫女孩”们也自然投桃报李,二次上线后不少人为了听新BGM重刷《东宫》第10集!社交媒体上,“东宫导演宠粉”登上了微博热搜。在素以挑剔著称的豆瓣社区内,也有网友称自己为此提高了给《东宫》的评分。

闫晓光为《东宫》第10集做的鱼脑数据分析报告。上图是依据网友心愿调整BGM后的收视曲线,橙色代表观看人数,蓝色代表观看次数,灰色代表弹幕数。下图是调整BGM一周后的情况。对比两图可知,《东宫》男女主角“跳忘川”桥段的收视率进一步提升。

“24小时紧急替换BGM”的典型案例之外,此次《东宫》的创作方从配音、排播、主题曲、字幕、滤镜到番外篇的福利放送皆在播出过程中呈现出“从善如流”的改观,是以被坊间称作第一部国产网友“定制剧”。优酷内容运营中心负责人朱雁春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称,“看流量明星、看IP,市面上有什么追什么,这是传统的内容制作方法论。今天的方法论不一样了。作品本身有看点,迎合到了用户的口味才是王道。”——改变已然发生,问题相继而来。郭德纲相声中有言:票友就是票友,角儿就是角儿。以“倾听观众呼声”为名而来的创作,不啻为开刀时医生反问病患,“您了今天切哪儿块?”

笑谈归笑谈,在大数据为王的今天,如何在众声喧哗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声音?一直是技术控们念兹在兹的事体。几年前优酷成立了以专门抓取站内站外大数据来分析用户心理的认知实验室,闫晓光便是这一实验室的内容智能团队高级数据分析师。打开他的笔记本电脑,开屏便是该剧实时的收视率曲线和弹幕曲线监测,“橙色曲线是观看人数,蓝色曲线是次数,灰色曲线是弹幕数。观看人数和观看次数之间,差距越大则复看率越大。这张图可以清晰地显示第10集跳忘川情节补上背景音乐后,用户反馈非常好。”

大学数学专业的闫晓光之前一直从事统计、测算类工作,去年7月才加入优酷认知实验室,定量分析自然是他的长处。但同“之前多是和枯燥的数据打交道”不同,现在他手头的工作多是跟踪观测网剧、网综,这让年出生的他必须得融入二次元文化的语境。来到优酷,闫晓光跟的第一个剧是《媚者无疆》,“一段时间,只要男主一出现,弹幕上就有人说‘大猪蹄子’,这个词一直在出现频次排名前十以内,正常来说前几名一般都是男主女的角色词,或者说演员本名。这个特色词突然冒出来霸屏,我就得去查,一查还不是《延禧攻略》里出现的,之前就有。”

你无法给“大猪蹄子”下个明确的定义,大体上意涵类似于“男人没个好东西”,是撒娇还是怨怼,则要看具体语境。类似这样的词汇积累多了,闫晓光本人身上也发生了变化,之前一直习惯穿工装西服上班的他开始变得喜欢穿运动潮服,同时也不再羞赧于和95后女同事们聊天。“就像是《我知女人心》中的男主触电后被激发了特异功能,可以读懂女人的心思。”大数据在供给平台决策者的同时,也提升了他的社交魅力,“网剧、网综有两个观看高峰,中午12点,和晚间8点到12点。午间大家一般爱看网综,晚间则集中观剧,因为攒几集一气看完才过瘾。午间和女孩子们聊聊热门综艺的花絮,没准她们正在一边吃饭一边看呢。”

闫晓光是同事们口中的“东宫男孩”。

自行脑补了很多女孩梗和互联网上00后们的“黑话”,闫晓光现在在优酷内部的诨号是“东宫男孩”。他介绍说自己所在的认知实验室除了针对网剧,也会对网综进行监测并提出建议,“数据分析其实是反方面面都涉及到的,尤其对于网综,它一般都是边拍边播的,所以观众的意见反馈可能会更立竿见影。之前暑期有档综艺节目《这就是灌篮》,我们就有根据网友意见反馈做出调整,只是没有发酵让大家都知道。比如里面有一个投篮的环节,原先的设置是球出手到是否入篮得分间有将近20秒的时间,给场上球员、现场观众甚至工作人员一圈特写镜头,这么剪可能照顾到了故事性,但观众并不很买账,那么后来根据意见收集分析,这个环节的时长就做了调整。”

《东宫》的观剧主体是18到24岁这样的女性观众,从年岁上看自然是95和00后们,是不是就是这个年龄段的观众在追网剧?闫晓光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回归了理工男审慎的一面,“《乡村爱情》的观剧主流人群就是30到39岁的80后们,且男性是主力。67%的《东宫》观众看过此前热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但这两部分观众细分也有差异,《知否》主要偏家庭,可讨论的点没那么多。《东宫》则偏虐,男主角是个大猪蹄子,这让女孩子们更愿意加入进来讨论,所以话题性更强,人均弹幕数也更高。”

掌握观众的数据越多,屏幕前的你我他便都在闫晓光那里有了立体的画像,“《乡村爱情》的观众他们普遍生活在北方尤其是东北。这些人很少在弹幕上冒泡,或者在微博、豆瓣上互动,不大喜欢在社交媒体发表观点,就是喜欢看。偶尔会出一些话题,比如《乡爱》这两天上上微博热搜了:谢广坤和苏大强掉水里你救谁?《东宫》的观众分布这一次没有明显的地域区别,比较泛圈。一线城市有,三线城市也有。她们主要特征从职业上看应该都没毕业,基本都是学生,18到24岁的女孩。”如何精确到观众的具体身份?信源采集则远不止弹幕,“像豆瓣、微博、虎扑、抖音什么的都会有相应观测,能够看到她们的评论、留言里都在说什么话题,数据结合感性上的判断,得出这样的结果。”

研究剧迷,不如先就成为剧迷。闫晓光介绍说比豆瓣上的《东宫》小组,每周一、周四平台更新剧集的时候,她们都会有一个主力贴说今天咱们都带什么关键词,“特别有自己的组织纪律性。而且这个小组里还会根据谁懂得多,愿意出力自发形成一个她们的意见领袖。类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