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当下正值冬日,但网剧市场却在寒假档间愈发火热,不仅近一周内开播的《正青春》《风起霓裳》等作品全网热度持续攀升,1月以来包括《上阳赋》《灵域》等作品也引发多个热门话题,受到观众的瞩目。且根据优爱腾的播出计划,今后还将有《觉醒年代》《乡村爱情13》《司藤》等剧集计划与观众见面。至此,包括古代与都市、武侠与职场、言情与喜剧在内的多种类型题材作品齐聚一台,在满足观众多元化需求的同时,谁又能在该时期内占据更多流量与热度也引发了业内的好奇。
上新不断促热度攀升
近一周内,网剧市场分外热闹,尤其是随着包括《正青春》《假日暖洋洋》《风起霓裳》在内的三部作品在观众的期待下正式开播,令整个市场的热度再次骤升。
据猫眼专业版显示,都市职场剧《正青春》开播5天以来,持续位居猫眼全网热度榜剧集类前十位,其中更有3天进入了榜单三甲。当《正青春》开播正热之时,都市情感喜剧《假日暖洋洋》以及改编自蓝云舒小说《大唐明月》的古装爱情励志剧《风起霓裳》也紧跟着接上开播的步伐,在观众群内再次掀起一阵追剧热潮。
而不只是近一周内开播的剧集夺得一众观众的目光,1月初以来上线的多部剧集同样持续展现着自己的吸睛能力。以改编自寐语者的经典作品《帝王业》的古装大剧《上阳赋》为例,该剧自开播后,已16次拿下猫眼剧集网播单日热度榜第一名,同时“上阳赋里的电影级画面”“上阳赋质感”等话题也接连登上微博热搜,相关内容阅读量破30.9亿。
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还有多部待播剧正蓄势待发。据优爱腾三家视频网站的信息显示,目前包括《觉醒年代》《乡村爱情13》《司藤》《余生,请多指教》《斛珠夫人》等新剧也已被标注为“即将上线”,同时多部剧集已对观众开放预约,多部剧集预约量均已过万。
观察以上剧集可以发现,相关作品的题材类型已涉及都市言情、现代职场、言情喜剧、古装武侠等多种类型。在电视评论人孙禹看来,“每年的年初适逢寒假档和春节档,因此观众也将展现出相应的观剧需求,此时平台方也会针对头部市场及垂直领域排播多部作品,以在市场中占据份额”。
排播布阵瞄准多元需求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在线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除了衍生出更多商业模式并诞生更多剧集外,用户注意力的分化趋势也已显现。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年中国视频内容全产业链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在VideoTracker统计的月独立设备数大于10万的影视综节目中,TOP10月均播放量占比由年Q1的33.4%下降到年Q3的14.6%,而在TOP之外的节目播放量占比,月均播放量从27.9%攀升至46.7%,垂直化优质内容的接受度提升明显。
对此,各视频平台也对旗下剧集排播进行仔细考量。其中,据优酷方面透露,在这个特殊的新春佳节,很多人将选择就地过年,也比以往更加需要精神文化的享受。对此,优酷以头部剧集与超级综艺为主轴,通过“五大剧场、三条综艺排播带”围绕特定用户心智并持续提供高品质内容。
艾瑞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长视频内容主要呈现两个趋势,其中一个便是打造全民爆款的策略对带动相关长视频核心运营指标从脚底量级快速突破规模化量级的作用显著;在利于在规模化基础上进一步向天花板突破的进程中,平台通过更多垂直类优质内容的布局和内容组合玩法的补充来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从而带来持续增长。
“布局头部剧集是视频平台不可忽略的领域,这是为了巩固自身市场并获得稳定的受众,而内容产业本身也是一个带有个性化的产业,不只是创作者有不同的个性,观众对内容也有各自的见解,因此这便倒逼相关公司及平台在内容多元化领域下功夫。”数字文创产业智库研究员李杰如是说。
优胜劣汰推市场优化
观察年猫眼热度TOP50剧集类型可以发现,虽然古装历史、都市生活类剧集仍为主要类型,进入前50的剧集数量较多,但与此同时,年代传奇、青春偶像、戏剧、悬疑犯罪、爱情等类型同样也有不同数量的剧集进入榜单前50位。
除此以外,随着技术的提升以及市场环境的调整,现阶段观众的观剧喜好仍在改变中,这也令网剧市场中长剧集、短剧集,或是互动剧集等均处于持续发展过程中,反过来推动市场从业者进一步布局。
且据《年中国视频内容全产业链发展研究报告》显示,视频内容的变现效率整体低下与可控性低是困扰行业的长期问题,通过精准化受众定位及系统化内容品控的持续深化,有助于个体用户对内容付费意愿的进一步提升。同时,工业化生产水平的发展,亦将持续推进内容的稳定供给及成本控制,共同促进内容品类话、内容剧场品牌化,持续积攒圈层受众,使内容向垂直类大众化发展,进而为催生更为先进的分发模式提供基石。
当然,在一系列发展及布局的背后,网剧质量的高低仍是决定市场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因素。在孙禹看来,网剧市场中各个作品存在着竞争关系,优胜劣汰是必然会发生的市场现象,推动着从业者着力推出优质内容,但同时,作品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互利关系,不仅是因为能够借助各方的力量共同将市场空间推大,也可通过对方对自己进行审视,或是借助其他作品找到灵感,谋划出新的题材类型或是运营模式。
北京商报记者卢扬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