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王如果不是苏联解体,我们还不知道作

文:葛维屏中国作家在苏联没有解体之前,存在着相当普遍的模仿苏联文学的迹象。最典型的是中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莫言,他的作品的语词与意象,绝大多数都来自于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甚至在《生死疲劳》中,莫言在写到关键性的与肖氏作品相雷同的情节时,隐忍不住地自问自答,自己要不要袭仿肖洛霍夫的故事情节与语言模式。叶蔚林的小说《遍地月光》模仿俄国作家浦宁的小说《通宵晚霞》,他的获奖小说《没有航标的河流》雷同于契诃夫的《草原》。年,上海译文版苏联作家阿斯塔菲耶夫的长篇小说《鱼王》于年在中国出版时,曾经引起中国作家们的强烈追捧。我曾经有一个印象,《鱼王》也被中国作家抄袭过,但是一时手里难以查到资料。我们很难说,小说作者的那种悠长、隐忍、舒缓的表现手法,没有被中国作家所袭仿,融入到中国文学的血脉中去。其实,在今天,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很多作家受到前苏联文学的深刻影响。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莫言,潜移默化地站在前苏联文学的肩膀中,采摘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果实,像近年来比较畅销的《狼图腾》的表现手法,也完全是一种苏联文学的模式,甚至小说的架构,隐约可以让我们记起前苏联的著名小说《断头台》。但是随着苏联帝国的倒塌,中国作家都集体地隐藏了他们对苏联文学的热恋与吹捧,似乎向一个僵尸学习过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就连莫言,无论是他自己还是研究者,都有意无意地把他的袭仿对象拉扯到八竿子搭不上边的拉美文学。实事求是的讲,中国文学与俄苏文学在血脉上的相通,已经具有了至少一百年的历史,两个文学种类之间,即使不是出于相同的政治原因,就是在文脉学理的内在上也有着类似的文化基因。从中我们当然没有必要得出中国文学的势利眼性质,而只能说,一个国家的强大,一个国家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8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