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三件东西,看似美好却一文不值:一无是处的感动;穷人的绅士;一贫如洗的真心。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虽为爱情,但也深深地应和了鲁迅先生的行文方式,带有残酷意味的真实。
文中讲述的是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一个穷文人,一个女学生。他们谈理想,谈文化,谈泰戈尔,谈雪莱,谈冲破世俗,谈打破腐朽,却终是忘了谈及现实。
鲁迅先生在文章的一开头,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为全文奠定了悲伤的基调:“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在《伤逝》出版后的第57年,亦舒为了致敬这部自己一直以来敬仰、喜爱的小说,便以《伤逝》为原型,创作出《我的前半生》。
同样的“子君”,因为自我的选择和时代的因素,终是走向了不同的人生。
为爱痴狂的子君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句痴语,敲开了涓生的心,也奠定了子君一生的悲哀。
涓生子君郎才女貌,虽然家世相差悬殊,但经常孤男寡女在一起探讨文学,也渐渐滋生出了爱情。
为了能够和涓生在一起,子君抛弃了一切的家庭关系,世俗眼光,奋不顾身地奔向涓生。
而涓生似乎看到了新中国女性独立自主的模样,单膝跪下,向子君求了婚。他们决定同居。
可这一决定,让子君与叔父彻底闹翻,在老家的父母也认定他有辱门风,这让子君彻底与家人断了往来。
子君身边有几个与她意见相悖的朋友,她亦是与这些朋友绝交断了来往。
有了爱情的子君,什么也不怕了。她搬进了涓生的小屋,想要和涓生一起过谈文学,谈人生的日子。
可是这些风花雪月并不能让涓生和子君填饱肚子,于是子君养了四只小鸡,开始忙忙碌碌变成了一个全职主妇。
为一日三餐忙碌的子君,手日渐粗糙,形象日渐邋遢,涓生越发觉得子君不再如以前一样善解人意了。
把子君当做累赘的涓生
涓生因为被人举报,丢了工作,本就已经捉襟见肘的日子,变得更加窘迫困顿。
得知这个消息的子君有些慌了,脸色变了,语无伦次。而此时涓生心里想的是:“那么一个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尤其使我痛心;她近来似乎也较为怯弱了。”
很快,他们连温饱都成了问题,残羹剩菜,更多的时候是连剩菜也吃不到,要饿着肚子。
子君将养的小鸡炖了,她曾经还养过一条狗,但现如今在没有食物去喂养,只得放了,子君的脸色渐渐凄惨。
为了维持生计,涓生决定翻译书稿,他联系好了编辑,准备全情投入。可是家里却没有安静的地方,能让他去构思工作。子君的脸色,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让他的内心越来越烦躁。
于是涓生逃离家中,跑到了图书馆去工作。在这片清净的天堂里,越发觉得子君是他的累赘,是他的绊脚石,那间小房子成了一个锁住他的牢笼。
而此时的子君已经没有闲暇和心情去看书了,她不在风花雪月与涓生谈诗作赋,是每天盘算着一日三餐柴米油盐。
曾经如同紫藤花一样的子君,现在却变成了他身上的枷锁,涓生开始不愿回家,他渴望自由,渴望独自一人。
这场“爱情”终是走不到头的空欢喜
在子君问涓生:“你最近有些两样……”之后涓生用了十分的决心,说了自己的心里话:“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
没过多久,子君的父亲来把她接走了。在一个涓生不在的白天,而这一切是由房东官太太转述给涓生的。
听了这话,最初涓生有些茫然,后来便“心得有些轻松,舒展了,并且嘘一口气。”涓生躺在床上,开始遥想自己的前程了。
而子君离开时,将全部生活材料:“盐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和几十个铜圆,聚集在一起。”在不言中,教涓生借此去维持较久的生活。
我们与其中看见了他们生活的窘迫,却也读到了子君对涓生那份难以割舍的真挚而无言的爱。
可最终呢,男人无非还是自私的罢。需要你事情千般好,不需要你时你便是累赘。男人没有负担的勇气,那这家徒四壁的始作俑者,便只能是她了。
小说的最终,子君死了,就连是因为什么去的都不知道。
小说采用了手记的形式和诗意的语言,通过涓生的内心独白,还将文中的情节缓缓推进。
对子君的刻画,多是通过对她的神态、动作、细节描写。通过描写子君不断变化的眼神,来表现她的内心变化。
这些种种,都给我们提示了一个人生的真相:当连自己的生存都成了问题的时候,就别去奢望什么爱情。
子君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却终究难以岁月静好。而涓生,不顾家中的柴米油盐,在自己心里不顺的时候,便躲入有火炉的图书馆去找清净,把问题一股脑地推给子君。
而涓生的一个单膝下跪的动作,就使得子君抛弃一切与他同居;一句轻飘飘的“不爱了”,就让子君悄无声息地独自离去。
子君高估了爱情,飞蛾扑火,轻贱了自己;涓生低估了人性,自私懦弱,高估了自己。
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
鲁迅先生没有诋毁爱情,他不过是把一个男人最真实的想法揭露出来,让我们去洞悉人性的阴暗面,让我们懂得,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要高估爱情。
-END-
世界那么大,感谢你,可以看到我!